缩略图

《燕行录》中的茶文化研究

作者

姚彦如 陈馨然 杜小阅 王晓敏 王艺玮

鲁东大学

一、《燕行录》中茶的品种

进入中国的朝鲜燕行使臣看来,清代中国的茶品种繁多、名目不一,有“银鎗茶、松萝、碧萝春茶、旗鎗、武彝、大叶、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榄茶、普洱茶、白毫茶、青茶、黄茶之属”等等,其中颇值得关注的有以下三类:

第一,上品贵茶。这是珍稀难得、品质优良、档次高、唯有特定场合方可见的一类茶,具体包括龙井茶、普洱茶、三清茶等。清嘉庆八年 (1803),李海应在燕行文献《蓟山纪程》中记载:“如龙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亩田取种。”道光十二年(1 8 3 2),金景善《燕辕直指》中提到:“而普搏最珍贵,然而亦多假品。”[1] 金景善《燕辕直指》卷三《瀛台冰戏宴记》一篇中有云:“正副使亦各馈一卓。馔品皆率略,而又皆冻冷,无一可食。惟三清茶可饮。凡内宴,以松子、梅花、佛手,瀹以雪水,谓之三清茶。非贵臣及外藩,则皆不得赐云。”[2]

第二,特色奶茶。来到中国的朝鲜使臣在《燕行录》中还提到了一种比较具有民族特色的茶——奶茶,即混合了畜奶及其他原料的复合型茶。康熙五十一年(1 7 1 2),崔德中《燕行录》有如下记载:“通官坐于炕上,余等揖于炕下,不得登炕,踞坐于左右登床饮茶。茶乃祕乳,和唐( 疑应作“糖”——笔者注)、米粥者,初饮恶心旋作,而不敢辞矣,频频吞下,则还有降气之效矣。”[3]

第三。低廉土茶。这是一种价格更便宜、更底层也更富有乡村土味的茶,即炒米茶。康熙五十一年(1712),朝鲜著名学者金昌业,在其《老稼斋燕行日记》中提到:“如东八站茶贵处,以炒米代之,谓之老米茶。”[4] 成书更晚的李海应《蓟山纪程》中也有相关记载:“又东八站茶贵处,或以炒米代之,谓之老味茶。”[5]

二、《燕行录》中的制茶方法

《燕行录》中有一条关于制茶所用之水的记载 :“温井,在宁远卫城南二里地……井以筑甓为圆栏,深可数丈余。温泉浦出,若玉散而珠联,此是泉脉沸腾故也。其温气袭人,手热不堪掏。井栏之南,凿甓通流,至于汤室,故濯沐者不劳用绠汲出。而源泉混混,盈科而放流矣……" 寺僧及居民,皆汲此水,以至淅米烹茶,故饮之者以是少病云。”[6]

当时市场上、家庭中多流行以特殊方法烧制而成的石炭,用在烧炕灶、煎茶、铸冶等普遍之事上。至于器皿,则“凡寺观香炉,及人家酒榼、茶壶、烛台,多是白锡”, 而“其白磁罕见,铜与豆锡器,又绝无仅有,可见乡间多用比较廉价的白锡来作茶具。茶、水、燃料、器具齐备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具体制作茶的方法与流程了。朝鲜使臣金景善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一种“煎茶之法”。“煎茶之法”的关键在于水的沸腾 , 水沸才能清,才能充分与茶叶相互作用,从而制作出清香、清爽之茶,取得“化普通为神奇”之功效。

另外,朝鲜使臣还见到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制茶方法。金昌业在其《老稼斋燕行日记》中有云“俄而从者以糖饼五器,大枣、龙眼皮、赤栗各一器,摆于卓上。不住斟茶,维屏将龙眼剥数十枚,浸茶壶中。小顷饮之,味殊佳。”[7]

三、《燕行录》中的饮茶风俗

“燕行录”中记载的饮茶风俗大致包括五个方面:首先,饮茶人数众多,“无人不饮”,以至“家家炽碳置罐而煎之,寻常温服 [8]。”茶成为与人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饮食。“常以茶罐加于炉,食已则饮”[9],甚至“燕居无时不饮”“无时不服”间。再次,待客必用茶,有客人至则先上茶,有时也伴有酒、烟草等其他招待之物。即“待客虽无馔羞,亦必劝茶 [10]”,“行茶之礼,亦如行酒,各人各钟,随饮随斟 [11]; 或者“凡值待客,烟草必并茶以进,谓之烟茶 [12]”。金景善《燕辕直指》卷六中即有较为详细的待客记载:飨宾,主客共卓,客虽多,亦不别设。但于每人前,各置一双著、一只杯、一只茶钟。侍者先斟茶,次斟酒。随饮随斟,虽至十数杯,不止。欲不饮者覆其杯,始止。凡馔亦随吃随进。若宾有父子与贵贱之不可共卓者,则别设之。同时,必须饮热茶,无论平时还是待客之时都是如此。茶一般“要极热”“要必热”,若“在钟稍冷,则还倾壶中”“客至,则斟钟而进之,热气若退,则更取余沥而注之罐,必待去冷而饮之”热茶宜慢品,所以朝鲜使臣笔下的饮茶方式缓呷屡吸,花费的时间较长,往往“呷茶一盏,几至吸烟之久”且“不一吸即尽,必屡次吸之”,成为了一种鲜明的“国俗”。

四、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1.)助力茶产业发展:茶文化研究与现实生活结合,使茶文化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茶文化的认同不仅有利于激发茶产业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还有利于增强茶产业的持久性,深远性。

(2.)丰富茶文化内涵:本研究从历史,国际视角入手,丰富了茶文化在推进中外互联互通中的作用,拓展了茶文化的空间,同时也指出茶位文化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 朝 ] 李海应 . 蓟山纪程 [M]//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 . 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第 26 册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45.

[2]金景善 . 燕辕直指 [M]// 弘华文主编 . 燕行录全编第 3 辑第 9 册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28.

[3][ 朝] 崔德中. 燕行录[M]// 弘华文主编. 燕行录全编第2 辑第6 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39.

[4][ 朝 ] 金昌业 . 老稼斋燕行日记 [M]// 弘华文主编 . 燕行录全编第 2 辑第

6 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

[5][ 朝 ] 李海应 . 蓟山纪程 [M]//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 . 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第 26 册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45,545,545.

[6][ 朝 ] 李海应 . 蓟山纪程 [M]//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 . 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第 26 册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28-429.

[7][ 朝 ] 金昌业 . 老稼斋燕行日记 [M]//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 . 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第 10 册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2-23.

[8][ 朝] 李??. 闻见杂记[M]// 弘华文主编. 燕行录全编第3 辑第2 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3 .

[9][朝 ] 李海应 . 蓟山纪程 [M]//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大东文化研究院合编 . 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第 26 册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44-545.

[10][朝] 金景善. 燕辕直指[M]// 弘华文主编. 燕行录全编第3 辑第9 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27.

[11][ 朝] 李??. 闻见杂记[M]// 弘华文主编. 燕行录全编第3 辑第2 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04.

[12][ 朝] 金景善. 燕辕直指[M]// 弘华文主编. 燕行录全编第3 辑第9 册.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27.

指导教师:檀晶

基金项目:2024 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燕行录》中的茶文化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45100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