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土测绘中GNSS 技术与传统控制测量对比分析

作者

郑燕

河源市国土整治与监测中心 517000

一、引言

国土测绘作为一项基础性、前期性工作,对于国家的资源管理、规划决策、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准确、高效的测绘成果是保障各项工作科学开展的基石。在国土测绘技术发展历程中,传统控制测量方法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为国土测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卫星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GNSS 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其显著优势迅速在国土测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着国土测绘技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因此,深入对比分析 GNSS 技术与传统控制测量在国土测绘中的应用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控制测量概述

2.1 传统控制测量原理

传统控制测量主要包含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以及水准测量等方法。三角测量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正弦定理,通过测量三角形内角及部分边长,推算未知点坐标;导线测量利用全站仪测量相邻控制点间距离和角度,依据已知点坐标推算未知点坐标;水准测量基于水平视线测量两点高差,从而求得未知点高程。

2.2 传统控制测量特点

传统控制测量在小范围、操作规范时精度较高,但测量范围扩大,误差积累会导致精度下降。其对作业条件要求苛刻,需控制点通视,在山区、城市高楼区等通视困难区域,实施难度大;且受天气影响明显,恶劣天气下无法测量。此外,传统控制测量作业流程繁琐,需多人协作,作业效率较低。

三、GNSS 技术概述

3.1 GNSS 技术原理

GNSS 技术基于卫星信号接收与距离交会原理,通过至少四颗卫星发射的位置与时间信息,经接收机测算信号传播时间,运用空间距离交会法确定地面点三维坐标。为提升定位精度,实际常采用差分定位技术,如实时动态(RTK)定位,在基准站连续观测卫星数据并传输至流动站,流动站通过差分计算,消除卫星轨道、电离层、对流层等误差,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为国土测绘提供可靠坐标数据。

3.2 GNSS 技术特点

GNSS 技术具备显著优势。精度方面,短距离采用 RTK 技术可达厘米级平面定位精度,高程精度满足工程测量需求;长距离借助精密单点定位(PPP)或静态相对定位技术,结合高精度卫星星历与误差改正模型,精度可达毫米级以上,适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等高精度测绘。作业条件上,GNSS 无需控制点通视,在山区、森林等复杂地形畅行无阻,且受天气影响小,小雨、阴天仍可正常作业。作业效率高,以 RTK 为例,单人操作下每个测点仅需数秒至数十秒,自动化数据采集处理大幅缩短测量时间,在大面积国土测绘中可多组并行作业,显著提升测绘效率。

四、GNSS 技术与传统控制测量在国土测绘中的对比分析

4.1 精度对比

在大比例尺地形测图领域,传统控制测量若控制网布设科学、观测操作规范,于小范围区域内可实现较高精度。以全站仪导线测量为例,在边长 1 公里以内的闭合导线中,平面精度能达到 ±1-2mm, 。然而,随着测区范围扩大,误差累积问题逐渐暴露,当测区面积超过 50 平方公里时,平面位置误差可能超过 ±5cm ,高程误差可达 ±10cm 。与之相比,GNSSRTK 技术在卫星信号稳定、多路径效应较小的环境下,平面精度可稳定保持在 ±2cm 以内,高程精度约 ±3cm,完全满足 1:500-1:2000 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精度要求。在长距离国土边界测绘等高精度项目中,传统测量因多次转点、大量观测计算,误差不断叠加,百公里导线测量终点平面误差甚至可达数米。而 GNSS 静态测量通过连续观测 4 小时以上,并采用精密星历与复杂误差改正模型,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0-7-10-9 ,能够为边界划定、大地控制网构建等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撑。

4.2 作业效率对比

传统控制测量作业流程繁琐且依赖多人协作。以在 100 平方公里测区建立四等水准控制网为例,需配置 1 名观测员、2 名立尺员及 1 名记录员,按照每天工作8 小时计算,完成约500 个测站观测,总计需要约30 天时间。每个测站不仅要完成仪器整平、前后视读数,还需严格控制前后视距差,相邻测站高差关系也需精准把控。而采用 GNSS 拟合高程方法,仅需 3-5 名技术人员携带接收机,借助网络 RTK 或基准站差分模式,7 天内即可完成相同区域高程控制测量。在大面积控制点加密作业中,传统导线测量每个控制点从仪器架设、对中整平到角度距离观测,平均耗时45 分钟,且受通视条件限制,选点需反复勘察。GNSS RTK 技术单人操作,每个控制点测量仅需 3-5 分钟,在 500 平方公里测区进行控制点加密时,传统方法需 3-4 个月,而 GNSS 技术仅需 2-3 周,极大提升了测绘项目进度。

4.3 作业条件对比

传统控制测量对作业环境要求苛刻。在山区地形中,为满足控制点通视条件,测量人员需攀爬至海拔较高的山顶、山脊位置,单次搬运全站仪、三脚架等设备重量超 15 公斤,部分偏远点位需徒步 2 小时以上才能到达。在植被覆盖率超 80% 的茂密森林区域,传统测量方法因视线受阻,实际可作业区域不足测区总面积的 60% 。同时,传统光学测量仪器受天气影响显著,降雨强度超过中雨时,仪器视窗易形成水雾,导致观测精度下降;雾天能见度低于500 米时,导线测量基本无法开展。GNSS 技术则突破通视限制,只要测站上空无大面积遮挡,在山谷、林下等复杂地形均可作业。面对小雨、阴天等天气,GNSS 接收机仅需增加观测时长,仍可保持较高测量效率,在极端天气下,其信号受影响程度也远低于传统测量方法。

4.4 成本对比

传统控制测量设备投入相对较低,一套普通全站仪市场价格约 3-5 万元,水准仪仅需 1-2 万元。但在 1000 平方公里地形测绘项目中,需组建 30-50 人的测量团队,包含观测、记录、后勤保障等岗位,若按人均月工资 8000 元计算,仅人力成本每月就达 24-40 万元。此外,受地形、天气影响,项目周期通常延长至 4-6 个月,设备租赁、人员差旅等成本进一步增加。GNSS 技术方面,一套高精度 RTK 接收机价格在 15-20 万元,设备采购成本较高。不过,采用 GNSS 测量技术,仅需 10-15 人团队即可完成相同规模项目,人力成本降低60% 以上。并且其作业效率高,受外界因素干扰小,项目周期可缩短至1-2 个月,综合设备折旧、人力薪酬、时间成本等因素,在大规模国土测绘项目中,GNSS技术总成本比传统测量方法可降低 10-15% 。

五、结论

通过对 GNSS 技术与传统控制测量在国土测绘中的全面对比分析可知,GNSS 技术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受作业条件限制小以及在大规模项目中综合成本低等显著优势,在国土测绘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实际国土测绘工作中,测绘人员应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测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成本预算等因素,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充分发挥 GNSS 技术和传统控制测量方法各自的优势,以实现高效、精准的国土测绘目标,为国家的国土规划、资源管理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尹娇 .GNSS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J]. 黑龙江科学 ,2025,16(04):128-130.

[2] 罗有福 .GNSS 技术在大坝边坡变形监测系统集成与精度提升的研究 [J].信息与电脑 ,2025,37(03):87-89.

[3] 马晓琪 , 舒紫默 , 刘琳怡 .GNSS 技术在航道测量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J].中国水运 ,2025,(03):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