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黎锦

作者

袁蔚然 徐晨晨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重庆市 400000

一、黎锦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黎锦的历史长达三千多年,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海南岛先民就已经出现了纺织技术。据汉代史料记载就有黎锦“黎幕”的说法,唐宋时代黎锦已入中原作贡,至明清时代进入发展高峰。黎锦的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图样花纹多源自黎族自然崇拜、祖宗崇拜和图腾崇拜,例如青蛙纹样、人形纹样、鹿形纹样等,是黎族人民对自然认知的反映。黎锦色彩运用较多的为黑、蓝为地,而红、黄、白等色作花纹,形成强烈的色彩冲击力,这正是黎族的审美观。黎锦采用特有的“絣染”技术和踞腰织机,在世界纺织史上独树一帜。黎锦对于黎族社会生活颇有影响,黎锦是黎族妇女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之一。黎锦在黎族的婚嫁场合,也是女方为男方织成一件花纹和花型奇特,鲜艳美观的黎锦,作为嫁妆陪嫁出去。另外,在黎族社会中也用作祭祀品,每家的祭祀房里都要悬挂黎锦,祈求保佑平安。黎锦不同纹样、颜色代表着不同的黎语方言支系。黎族有七十一支方言,每支方言又分别有不同的图纹和色彩。通过黎锦可以了解黎族的历史迁徙、黎族的社会构成和精神世界。因此,黎锦是黎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二、黎锦技艺的独特价值

黎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通过学习调查可知,黎锦工艺较为独特之处是采用“絣染”这一特殊的防染工艺织造方法,就是先在织造前将纱线按照图案造型,事先将其扎结起来进行染色,所形成的布面有一种特殊的染色晕。这种染色工艺比传统的织后印染更加复杂,在织造之前织工先要对整个图案设计计算准确,织工所织造的这些图案均由黎族妇女使用踞腰织机织造完成,这种机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复杂的功能,织工以腰部支撑的力量控制经线的松紧度,并通过两手用细木棍将花纹挑织出来,这种原始灵活的织造方式反映了人类对纺织技术智慧的总结与提炼。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黎锦图案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构图方式的对称与均衡、色彩配色的夸张对比,黎锦纹样构图讲究规整均衡却又不受几何的框定,以规整中求变,纹样布局特色鲜明;色彩上采用深色调布面衬托图案,体现出图案色彩的饱满和生动,色彩强烈对比,极具冲击力。不同方言支系的黎锦都各有特色,如润方言黎锦中常采用人形纹、美孚方言黎锦以几何纹为主要特色,这样的差异是黎锦工艺风格多样性的体现,反映出了黎锦图案的文化特质。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看,黎锦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黎族人民在图案纹样上记录了自己创世神话、迁徙历史、生活方式和生产观念,从其最常见的图案纹饰——青蛙纹反映黎族人民的蛙崇拜,人形纹反映出黎族人民的祖先崇拜。在这些图案纹饰的总体归纳上形成一套独特的象征符号系统,通过这些图案的组合样式表现了一种以“物”体现的文化观念,是黎族人民祖先活动的行为痕迹,是黎族先祖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秘密的文化密码库,是研究黎族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在今天文化多样性的现代社会里,黎锦不仅保留着多元文化的特质,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自信。作为一种具有独创性的中国最南端、也是全球唯一的热带海岛少数民族的特色民间手工艺,作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中国案例,黎锦技艺传承与弘扬对中国文化认同与民族软实力而言十分重要。

三、黎锦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

黎锦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传承不容乐观,其问题在于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并缺乏接班人。目前掌握黎锦完整工艺的多为 60 岁以上高龄老太,青壮年对学做耗时耗力的黎锦并不热衷,随着黎族传统的母传女、师带徒传统传承途径的断代,织锦是黎族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的观念在黎区受到挑战。而黎锦本身的工艺繁复,纺、染、絣、织等技艺要在短期内熟练地掌握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以絣染为例,絣上纱线所扎出的花纹要求精准,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节奏和年轻人的复杂生活压力,使得黎族青年很难抽出时间精力去学习这门技术。同时,市场萎缩也带来严重威胁,传统黎锦的筒裙、被面等在现代生活中实用价值不高,真正的传统黎锦因为周期长、成本高而昂贵的价格是无法接受的,这使得传承人的技术价值无法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也大大影响了年轻一代的传承积极性。

另外在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黎族青年一代的审美逐渐趋向现代化、国际化,他们越来越难以认同传统文化。传统黎锦的图案样式、颜色、用途与现代审美和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缺乏有效保护也制约着黎锦的传承。黎锦虽然是国家级非遗,可是基层的非遗保护力量尚显薄弱,投入不够、保护举措也不够系统有效。很多有特殊技艺的老艺人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一些特殊技艺随着老艺人的去世也随之失传。

四、黎锦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对于目前的黎锦传承现状,本小组建议形成立体的保护传承机制。建立合理的传承人认定及扶助机制,给予各个级别的传承人一定的生活补贴,让他们积极进行传习;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抢救性纪录”活动,采用现代化设备记录老艺人完整的技艺过程及知识体系,形成完善的数字档案库。从教育传承中着眼,可将黎锦编入地方课程,开设相关活动课程在中小学进行,并支持职校开设黎锦技艺专业,培养非遗传承的高技能人才。可以鼓励传承人走入校园、走入社区开展传承活动。海南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已有尝试,其开设的黎锦传承班招收了众多大学生。

其次要推动实现产业化发展,让黎锦活态传承。保持住核心的工艺技术的前提下进行黎锦产品的文创设计研发工作,开发契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潮流的作品。我们小组进行民族元素的融入,图案或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与当地“非遗工坊”、“合作社”等生产组织联系,将作品的传承人与市场对接。通过“非遗 + 旅游”,其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以利用数字化保护,将 3D 扫描技术或 VR 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对黎锦工艺进行全面的记录与展示,建设数字博物馆,网络传播平台等等,不仅可以对技艺资料的永久保存,还可以将保存范围扩大,可以将更多人吸引过来。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于黎锦行业发展也非常重要,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参加国际非遗展、文化论坛等手段将黎锦的名号打响,并且与国际相关的单位一起进行一些研究工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保护方式和理念。通过学习了解,在国外黎锦曾经多次在巴黎、东京等国际非遗展中引起轰动,是进行跨国文化交流,提高其自身文化影响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地方政府也应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黎锦文化资金投入。本地企业应积极参与,并寻找可持续的商业化发展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媒体大力宣传,提高群众保护意识。

五、结论

黎锦作为黎族文化的瑰宝,保护与传承不仅关系着一项民间技艺的延续,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关系着文化精神家园的建设。当下的黎锦传承困境实际上是当下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也需要系统性的、创新性的方案来解决。显然,对于非遗来说,既不提倡也做不到无所作为、一劳永逸式的静态保存,而应该为其提供活态的传承与发展的方案。要保护黎锦,应该本着“保护为先、抢救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并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对“活态的”多种途径方式的探索。可以相信,随着黎锦保护机制的完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黎锦这项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定会重获新生,为中华文化的富丽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符桂花 .《黎族传统织锦》. 海南出版社. 2005.

[2] 刘超强 .《黎锦织造工艺》.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

[3] 肖屛 .《黎族龙被艺术》. 海南出版社. 2014.

[4] 肖屛 .《黎族研究》. 海南出版社 . 2014.

[5] 林毅红 .《艺道技:黎锦传统工. 艺文化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6] 林毅红 .《黎锦传统工艺文化与数字化保护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7] 符跃兰 .《海南黎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上下)》.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0.

作者简介:袁蔚然,(2005 年-),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徐晨晨,(2004 年-),女,江西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基金项目:2024 年大学生大创创新训练项目“非遗黎锦——发展与传承”(项目编号:S20241438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