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中基层记者推动彝区乡风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作者

谢智宏

盐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精神保障。彝族作为我国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着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高价彩礼、高价丧葬、请客频繁等陈规陋习,不仅加重了群众经济负担,还阻碍了社会文明进步;部分不良卫生习惯也影响着彝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基层记者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能够在彝族地区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理念的融合。

二、彝族地区移风易俗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彝族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沿着蜿蜒曲折的道路,文明之风吹进彝家的千家万户。但是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一些移风易俗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高价彩礼

部分地区彩礼金额依然不断攀升,从过去的少量牲畜、生活用品,演变成如今动辄数十万元的现金,甚至出现“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彩礼原本是婚姻中的一种美好祝福和传统礼仪,如今却成为许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婚姻质量和家庭和谐,也阻碍了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

(二)高价丧葬

彝族有着重视丧葬仪式的传统,但近年来丧葬费用不断增加。从置办丧葬用品、搭建灵堂,到宴请宾客、请毕摩做法事等,一场丧葬活动花费可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部分家庭为操办丧葬仪式,不惜举债,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同时,过度的丧葬活动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绿色、简约的现代文明理念相悖。

(三)请客频繁

在彝族地区,除传统的婚丧嫁娶外,迁新居、升学、满月、等事项大摆宴席请客。频繁的宴请不仅让群众疲于应付,经济压力剧增,还容易滋生攀比之风,破坏淳朴的乡风民俗,使邻里关系变得功利化。

(四)卫生习惯

部分彝族地区存在卫生意识淡薄、卫生习惯不佳的问题。例如,一些家庭院落杂物乱堆乱放,室内卫生不整洁;部分村民缺乏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注重洗手、洗澡等。这些不良卫生习惯不仅影响生活环境和自身健康,也不利于乡村风貌的提升和乡风文明建设。

三、基层记者在推动彝族地区移风易俗中的作用

(一)信息传播者

基层记者凭借自身职业优势,能够深入彝族村寨,及时了解和掌握移风易俗工作中的新动态、新举措和新成果。他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将移风易俗的政策法规、文明理念、先进经验等传递给彝族群众。例如,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撰写接地气的新闻报道,用彝族群众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宣传高价彩礼、高价丧葬等陈规陋习的危害,普及简约适度、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二)舆论引导者

在移风易俗过程中,基层记者能够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他们可以挖掘和报道彝族地区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案例,如某村寨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成功降低彩礼标准、简化丧葬仪式;某家庭拒绝高额彩礼,倡导文明新风的故事等。通过正面宣传,树立榜样力量,引导更多群众自觉参与移风易俗。同时,对于陈规陋习和不良现象进行适度曝光,引起社会关注,促使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曝光个别家庭因高额彩礼导致家庭矛盾激化的事件,引发群众对高价彩礼问题的反思,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三)文化挖掘与传承者

基层记者在推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如彝族歌舞、刺绣、漆器制作等传统技艺,以及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记者通过采访、报道,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人,让彝族群众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理念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将彝族传统的团结互助精神融入到移风易俗工作中,倡导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抵制陈规陋习。

(四)群众沟通者

基层记者与彝族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倾听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了解他们在移风易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充当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将群众的意见反馈给相关部门,为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提供参考。同时,向群众解释政策,消除群众的疑虑和误解,增进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某地区推行简化丧葬仪式政策时,基层记者深入群众了解他们对政策的担忧,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促使政策进行适当调整,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推动政策顺利实施。

四、基层记者推动彝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和卫生习惯改善的实践路径

(一)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基层记者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和卫生习惯改善,策划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例如,开展“文明新风进彝寨”“卫生习惯养成”等主题报道,通过讲述彝族群众身边的故事,展示乡风文明建设和卫生习惯改善带来的变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发起线上话题讨论,如“我心目中的文明彝乡”“我的卫生小妙招”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制作公益宣传作品

制作形式多样的公益宣传作品,如公益广告、宣传画册、微电影等。公益广告以简洁明了的画面和语言,宣传乡风文明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宣传画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移风易俗成果以及卫生知识;微电影则以真实故事为原型,生动展现彝族地区在乡风文明建设和卫生习惯改善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积极变化。这些公益宣传作品在彝族地区广泛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志愿服务活动

基层记者联合当地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组织志愿者走进彝族村寨,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改善居住环境;开展卫生知识讲座,向村民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卫生常识;举办文明礼仪培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养。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彝族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文明新风尚。

(四)建立互动交流平台

利用新媒体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为彝族群众提供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在平台上发布乡风文明建设和卫生习惯改善的相关内容,及时回复群众的留言和提问,解答群众的疑惑。鼓励群众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形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彝族地区的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和卫生习惯改善工作至关重要。基层记者作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在这些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挥信息传播者、舆论引导者、文化挖掘与传承者、群众沟通者的角色,基层记者能够有效推动彝族地区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善群众卫生习惯。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基层记者队伍建设,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彝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让彝族地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唐晓莉 . 基层记者应大力宣传本土特色文化 [J]. 新闻传播 ,2015,(22):82-83.

[2] 强娇娇 . 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中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D]. 四川省 : 西华大学 ,2017.

[3] 单红 . 以媒质传播方式演变扩大吴文化传播效应— —一位党报记者眼中的吴文化印记 [J]. 城市党报研究 ,2023,(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