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
胡艳辉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学校 123100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重要使命。它通过系统传授道德规范、法律知识以及社会常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融入社会,进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影响,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具体影响
1.1 法律意识强化公民责任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系统讲解法律知识(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帮助初中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与义务。例如,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时,学生理解遵守法律、维护公共秩序是每个人的责任。课程结合案例分析(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使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从而增强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这种认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履行责任,如遵守交通规则、参与班级纪律管理,甚至主动制止不文明行为,逐步形成稳定的社会责任感。
1.2 道德价值观引导利他行为
课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友善、公正)的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同理心。例如,在“关爱他人”主题教学中,学生讨论贫困、残障人士等社会问题,激发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教师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如“假如我是社区志愿者”。这种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如捐款捐物、帮助同学,甚至发起环保倡议,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责任行为。
1.3 实践活动促进责任践行
课程设计注重实践,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意识。例如,组织“垃圾分类进社区”项目,学生不仅学习环保知识,还需向居民宣传并监督执行,直接承担社会责任。此外,通过“班级自治”等校内实践,学生参与制定班规、调解矛盾,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打破课堂局限,使社会责任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行动,长期积累形成习惯,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2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部分内容过于理论化,未能有效结合初中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例如,教材中关于“社会责任”的阐述往往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如“公民义务”“集体主义精神”,但缺乏具体的生活化案例,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概念如何应用于日常行为。此外,部分法律知识(如宪法条款)讲解过于笼统,未能与青少年的具体权益(如校园安全、网络隐私)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与己无关”,降低了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效果。
2.2 教学方式偏重灌输,缺乏实践体验
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互动性和参与度不足。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责任”时,教师多采用 PPT 讲解或视频观看,而非组织实地考察、社区清洁等实践活动。这种单向传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行动意愿,导致社会责任教育流于表面。此外,案例分析往往局限于“正确与错误”的简单判断,缺乏深度讨论和角色代入,学生无法真正体会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使得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停留在认知层面,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改进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3.1 强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情境化设计
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初中生的现实生活,采用具体案例和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责任。例如,在讲解 " 环境保护责任 " 时,可结合校园垃圾分类、食堂粮食浪费等学生日常接触的问题展开讨论,而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针对法律知识教学,可选取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案例,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等,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法律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同时,教材编写应增加本土化案例,反映当地社区的实际需求,使社会责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3.2 构建 " 体验式 + 项目制" 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设计更多实践性、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可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如 " 关爱空巢老人 "" 文明交通劝导 " 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在校内推行" 班级自治" 制度,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组织班会、调解矛盾,培养其集体责任感。此外,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如宪法日、环境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公益宣传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学校应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确保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3.3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改革单一笔试评价方式,构建涵盖知识、能力、行为的多维评价体系。在知识层面,可通过案例分析题、情景判断题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责任认知;在能力层面,采用观察记录、小组互评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行为层面,建立 " 社会责任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班级管理等情况。同时,引入家长、社区等多方评价主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的责任表现。学校还应将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成效纳入绩效考核,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
结束语
总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完善评价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能更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更能为构建责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让年轻一代真正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危常军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J]. 天津教育 ,2025,(09):45-47.
[2] 王君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责任教育研究[D]. 扬州大学,2022.
[3] 马长顺 .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 知识文库 ,2020,(20):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