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数的运算”为基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

侯斌珍

兰州市红古区龙源路小学  甘肃兰州 730084

一、引言

1. 背景性分析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之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性工作。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学科,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当培养学生以下能力:用数学视角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用数学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世界的能力[1]。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其教学目标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侧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逐渐转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型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及未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2. 研究价值阐述

本研究之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均不容忽视,对数学思维之培育、教师教法之革新乃至小学阶段数学教育之整体推进皆具促进效用。于理论维度观之,可充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之理论架构,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必要参照,数学教育领域关于素养培育之理论体系亦将由此得以完善。实例表明,在实践层面能够给予小学教师以具体教学策略指导,使其在 " 数的运算 " 教学中更有效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成效从而获得显著改善。通过生活化情境创设开展运算教学,可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知识之于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学习内驱力因此被充分激发。算理明晰基础上的算法熟练运用,学生运算能力与思维品质之提升由此可见一斑。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将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向核心素养导向转型,为学习者终身发展奠定根基,新时代所需创新型人才之培养目标藉此得以实现。

二、小学数学" 数的运算" 教学现存问题剖析

1. 教法单一化倾向严重

现行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方法单一现象尤为显著。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多采用单向灌输式讲授法,运算规则与计算步骤等知识技能的传递成为其主要教学内容 [3]。整数除法教学中,从高位除起的竖式计算规则被反复强调,余数须小于除数等要点通过大量例题演示要求学生机械模仿。知识传授的系统性虽得以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却遭到忽视。被动接受状态下学习者缺乏思维探索空间,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这一事实已为众多教学观察所证实。

2. 技能训练与素养培养失衡

当前数学教学实践领域,计算技能的训练被过度强调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联性则呈现被弱化的态势。常见的是,教师们将教学重心置于计算方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算速度的提升方面,通过反复练习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具体到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分数通分技巧的掌握、约分方法的运用以及加减运算规则的熟练程度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实例表明,这种教学模式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围绕核心素养培育展开的" 数的运算" 教学策略体系构建

1. 生活化情境创设实践

生活场景中渗透运算知识,被证明是增强学生对运算意义认知度与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购物场景中尤为明显,整数运算、小数计算以及分数运用等数学知识,其现实应用价值得以充分显现。实例可见:当开展整数乘法教学时,设计如下情境具有显著效果——文具店购买铅笔的情境模拟,单价 2 元的铅笔购买 5 支,总价计算问题由此产生。通过该问题分析过程,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 5 个 2 相加的数学本质,采用乘法算式 2×5=10 元进行求解。整数乘法的实际意义由此获得深刻诠释。

2. 叙事性情境导入方法探究

数学故事讲述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对培养学生求知欲与探究精神具有独特作用。" 小熊分配糖果 " 的叙事案例颇具代表性:12 颗糖果需均分给 3 个伙伴,每人所得数量计算问题自然呈现。该故事情境中隐含的整数除法问题引发学生自发思考。实例表明,通过此类叙事导入方式,学生对除法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进一步观察发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逐步建立除法概念认知——将总数进行均等分割时采用除法运算 12÷3=4 颗的计算方法得以掌握。

3. 启发性问题设计之实践

引导小学生思考运算原理与方法的关键所在,乃在于启发性问题的精心设计。以整数乘法运算教学为例,可呈现如下问题情境:" 铅笔3 盒每盒 5 支,总数如何计算?除加法 外,其他解法是否存在? " 来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乘法与加法之关联性。乘法的本质——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运算,正是通过此类问题得以揭示。当乘法概念建立后,"15 支铅笔均分 3人 " 的新问题随即抛出。除法运算的引入时机由此显现,其实质为已知积与某因数而求另一因数的逆运算过程。实例表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正蕴含于这般循序渐进的提问之中。

四、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1. 案例之选取及其设计考量

具有典型性之教学案例——" 两位数乘一位数 " 三年级课程,本研究予以重点选取。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数的运算 " 教学策略实效性验证由此获得有效载体。

2. 实施阶段之教学过程展现

文具店购物情境由教师精心创设,其引导作用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琳琅满目之文具图片展示后,每支铅笔标价 2 元、12 支购买需求之具体场景得以呈现。" 共计所需金额 " 问题自然浮现,数学与生活实际之紧密关联性使学生获得深刻认知。

启发性问题序列在导向教学环节被教师提出。两位数乘一位数运算原理之探究由此展开:"12 支铅笔总价计算途径为何?拆分为何种数值可使运算更为便捷? " 已有知识储备被学生积极调动,分组讨论呈现热烈态势。10 根与 2 根小棒之分摆操作被部分小组采用, 10×2=20 元与 2×2=4 元分别计算后汇总得 24元;加法转化策略被另些小组运用,10 个 2 与 2 个 2 相加之和同获 24 元结果。各小组进展状况受到教师全程关注,思维瓶颈突破适时获得指导。

3. 学业表现之数据解析

实施教学策略前后,关于学生运算能力提升效果的评估工作得以开展,通过数学成绩数据的采集与对比分析。以三年级 " 两位数乘一位数 " 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专项测试在策略实施前组织进行,涉及口算基础、笔算技能及实际问题解决等内容。72 分的班级平均成绩被记录在案,其中 20% 达到优秀标准( ⩾85 分), 70% 的学生取得及格成绩( ⩾60 分)。经过一学期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后,相同难度的测试再次实施。80 分的平均分呈现于结果中,优秀率上升至 35% , 85% 的及格率被观测到。

评价体系完善化进程中,持续探索势在必行的是评价方法科学性与指标全面性的双重提升。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新兴技术手段,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开展动态化监测与精准化评估已具备现实可行性。实例证明这种评估模式能为教学优化与学生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性依据。通过系统化构建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框架体系的方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有望获得整体性的进阶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巩子坤 , 马云鹏 , 王丹妮 , 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小学数学新变化——马云鹏教授对话录(上)[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22):4-7.

[2] 宋颖倩 . 贯彻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以“数的运算”为例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20):134-136.

[3] 乔梁 .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译者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J]. 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05,(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