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背景下近代西藏边境贸易发展历史与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郭雨佳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陕西咸阳 712982

0 引言

近代西藏与南亚国家贸易往来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通商成为英印殖民侵略掠夺西藏的工具,使西藏与南亚地区贸易关系中贯穿着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内容。通过侵藏战争,英印殖民者用武力打开西藏大门,亚东开关通商并成为藏印贸易的主要通道 [1]。本文中以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要素禀赋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为更详细探讨经亚东进口贸易产生的供需变化及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1 文献综述

经济地理学研究

历史经济地理作为历史地理的重要分支,以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沿边口岸是近代中国口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旧海关出版物贸易统计与贸易报告可以对边疆口岸贸易和边疆经济变迁问题进行深入而又具体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姚永超的《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和张永帅的《空间视角下的近代云南口岸贸易研究》。

1.2 近代西藏对外贸易的相关研究

李继学 (1987)[2] 在《浅析西藏的边境贸易》一文中探讨了有关西藏边境贸易的三种模式,分别是邻国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强调了西藏贸易对我国稳定边境地区安定的重要意义。谢延杰、洛桑群觉 (1994) 在《关于西藏边境贸易情况的历史追溯》一文中概述了西藏自公元七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末的贸易通商情况,认为亚东关是在英 ( 印 ) 强权之下繁荣起来的贸易市场,是近代西藏通往印度唯一的外交出路。

3 近代西藏边疆市场发展阶段

3.1 近代西藏通商口岸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40 年代,英国占领印度阿萨姆邦,控制拉达克、锡金、不丹,招揽商旅开展集市贸易。1870 年到门隅南部乌达古里集市贸易的西藏人大于3600 人,到印度萨地亚集市大于3000 人,西藏的羊毛、香料等大量出口,进口棉毛织品。近代西藏三个通商口岸,分别是亚东、江孜、噶大克。其中,亚东开关最早,于1894 年5 月1 日正式开关,江孜、噶大克则分别于1908 年、1909 年开关。

3.2 初步形成时期(1856-1894)

清朝时期,这一时期西藏商品的市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历史上形成的大中城镇,有的是西藏政教的中心或重地,有的是交通发达的枢纽地方,如首府拉萨、后藏的日喀则、江孜、亚东、吉隆、藏东的昌都等。清末时期,西藏边境贸易成为英国将印度的鸦片远销到中国内地的通道。寺庙、农奴主、封建领主及商人也趁机贩运鸦片,牟取暴利。亚东关成为英国向中国输入商品、倾销洋货的重要渠道。

3.3 被迫开放时期(1894-1910)

据英国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1889 年至 1895 年间英属印度向西藏输入商品数额都是逐年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 29.2% 。其中,自 1894 年亚东开关后,倾销商品的数额相比 1890 年翻了两番。1894 年至 1899 年亚东口岸进口货物值逐年递增,且进口货物值占比也逐年递增。这一时期西藏输出到印度的商品主要为工业原料、农产品及矿产资源,羊毛占比六成以上。

3.4 曲折发展时期(1910-1925)

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帝国主义者秘密策动西藏上层社会中的亲英分子,极力宣传“西藏独立”等言论,企图将西藏从祖国版图中割裂开来。为达到这一目的,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向西藏贩卖军火武器,同时向相邻的川、滇等省区发动进攻,间接分裂西藏与祖国内地省区的关系,并借此机会扩大藏印贸易,进一步对西藏倾销商品。

3.5 多重压迫时期(1925-1949)

在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依附于帝国主义势力并直接为其服务的大资产阶级就是买办阶级。买办资产阶级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的需要,是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本国人民的工具和奴才,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重要社会支柱。它不仅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又与本国封建官绅相勾结,损害民族利益,残酷压榨本国劳动人民,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最反动和最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

3.6 本章小结

在英国帝国主义国家及英属印度的统治和侵略下,西藏地方政府逐渐丧失主权,殖民主义者为了实现对西藏长久的控制。但是,西藏独具特色的庄园经济以及更为落后的部落制,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高度封闭的封建色彩,使得西藏地方政府在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经济上依然能够保持着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

4 近代西藏边疆市场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1 经济方面

极度削弱并一度断绝了中国内地各省与西藏之间的传统经济交往和联系,使西藏的经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印藏贸易,这一状况严重危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中国在西藏地区主权的维持和维护。西藏亚东自开辟为商埠以后,有将近 1/2 的人口抛弃了农业生产而去从事运输、旅馆、堆栈各业,有资金者自行开业,无资金者去这些行业充当工人或仆佣,每年约有二三千匹骡马用于商业驮运,使亚东出现草比粮贵的怪事;田园荒芜,严重缺粮,只好从国外进口粮食和生活必需品。

4.2 政治方面

英国对西藏的经济侵略,促使西藏上层中的一部人转变成为英国的买办和亲英“藏独”分子。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随着英印商品势力在西藏的逐步扩大,一些原主要从事汉藏贸易的西藏贵族、商人和寺庙也开始经营印藏贸易。他们或是向印变贩运西藏的羊毛等土特产品,或是帮助英印资本家集团推销英印商品,从中分得一部分商业利润,其中一些人还由此暴富,成为近代西藏的新买办阶层。

参考文献:

[1] 邹廷波 ." 一带一路 " 战略视野下的西藏地方志编修 [C]// 中国地方志学会;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地方志学会;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2016.

[2] 李继学 . 浅析西藏的边境贸易 [J]. 西藏研究 , 1987(1):4.DOI:CNKI:SUN:XZYJ.0.1987-01-002.

[3] 夏克传 . 学会准确区分和客观评价 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 [J]. 历史学习 ,2007(11):2.DOI:CNKI:SUN:LSXX.0.2007-11-019.

作者简介:郭雨佳(2000-)女,辽宁朝阳,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南亚经济贸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