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策略
赵彩云
内蒙古万合规划测绘设计有限公司 内蒙乌兰察布 012000
一、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土地整治,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因此,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2.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整治可以对零散、低效的土地进行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连片性和利用效率。例如,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可以将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等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同时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城市中,土地整治可以对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2.2 保障粮食安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土地整治中的农用地整治可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措施,可以提高耕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 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可以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例如,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恢复植被覆盖,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生态修复还可以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4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土地整治项目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生态修复项目可以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此外,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还可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
3.1 规划协调性不足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目前各部门之间的规划协调性不足,存在规划冲突和重复建设的问题。例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在空间布局和目标设定上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3.2 资金投入不足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工程费用、植被恢复费用、监测评估费用等。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缺口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项目实施进度缓慢,修复效果不理想。
3.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如土壤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生态监测技术等。目前,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技术水平的不足影响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率。
3.4 公众参与度不高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目前公众参与度不高,缺乏对项目的了解和监督。公众参与渠道不畅,意见反馈机制不完善,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忽视公众的需求和利益,引发社会矛盾。
四、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策略
4.1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制定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和实施时序,确保各项规划在空间上相互协调、在目标上相互一致。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4.2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项目的实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 PPP 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受到损失的地区和个人进行补偿,提高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4.3 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4.4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听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反馈问题,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5 实施分类施策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策略。对于耕地资源匮乏的地区,重点开展农用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和数量;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于城市建成区,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6 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估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测和评估。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策略和措施,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方面面临着规划协调性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公众参与度、实施分类施策和强化监测评估。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策略和方法,为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以生态国土理念推进新时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方法 [J]. 张磊 . 中国标准化 ,2019(20)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江苏为例[J]. 陈小卉;闾海 . 城市规划学刊 ,2021(01)
[3] 生态保护理念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研究[J]. 白玉斌.农业与技术,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