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与新枝:戏曲活态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吴贝贝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桐乡 314500
(基金项目:20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传承戏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原创戏曲小品”项目编号:202411647040 )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戏曲文化面临传承断层与创新困境。以浙江省桂花村等戏曲非遗村落为样本,构建“创作-体验-传播”三位一体活态传承体系:通过组织村民共创方言戏曲小品,将民生议题融入创作,激活文化主体性,形成越剧、花鼓戏直播带货等“一村一戏”模式,村民参与率显著提升;依托古村落生态开发沉浸式戏曲文旅路线,实现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试点村旅游收入年均显著增长;摄制非遗微纪录片强化文化认同,受访青年重识乡土价值。实践形成“文化生产力激活-经济价值转化-社群传播辐射”链式机制,突破传统输血式帮扶,构建“文化生产-价值再生-社群凝聚”动态循环,促成非遗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协同创新。原创戏曲小品与微纪录片等活态传承形式,突破传统“输血式”文化帮扶局限,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实现文化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向赋能。
关键词: 戏曲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 原创戏曲小品 文化赋能 乡土艺术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将戏曲文化传承纳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工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活化利用乡村非遗资源"[1]。然而,传统戏曲在基层实践中面临"双重失语":既难以回应当代乡村治理的新议题,又未能适应数字化传播生态。以浙江石门镇桂花村为例,作为"桐乡花鼓戏"核心传承地,其经典剧目《庵堂相会》等长期脱离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年轻一代对本土戏文认知度持续弱化,戏台展演沦为节庆符号化展演。
本研究以桂花村为政策落地样本,探索"内容创新—媒介转化"协同机制:原创戏曲小品的叙事重构:紧扣乡村振兴政策中"培育乡村文化新业态"要求,创作现实题材越剧小品《村巷新事》京剧新编小品《锁麟囊-薛湘灵教带货》,将土地流转、乡风评议等治理场景融入传统唱腔。剧目由村民集体创作、非遗传承人改编曲牌,在茶馆、文化礼堂等日常空间展演,推动戏曲从"文化遗产"向"治理媒介"转型,激发青年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 乡土微纪录片的记忆再生:响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数字化要求,摄制《石门里桂花香》系列短片。通过跟拍传承人家庭的口述史、记录戏台修缮中的村民协作,构建"戏曲—村落—人"的情感联结。影片在社交媒体建立"云端戏班"社群,带动外出务工群体在线传习技艺,促成代际对话与文化反哺。
双路径创新突破传统"抢救式保护"思维:戏曲小品以"老戏新编"实现政策话语的柔性传播,微纪录片借数字媒介重塑文化记忆共同体。二者共同打通"非遗保护—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转化通道,既落实《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对文化赋能的要求,更通过戏曲元素植入农产品包装、乡村研学课程开发,形成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为同类非遗型村落提供可操作的振兴范式。
一、政策赋能与在地困境:乡村振兴战略下戏曲传承迫切性挑战
(一)代际断崖与技艺失传危机
《"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完善活态传承机制",但乡村戏曲的代际断裂已成致命威胁。以浙江石门镇桂花村为例,桐乡花鼓戏的7名传承人平均年龄逾75岁,近十年仅收徒3人,且无长期从艺者。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师无徒继、技随人亡","甩袖十八式"等独门技艺因缺乏系统记录濒临失传。文旅部"乡村戏曲普查"数据显示,40%的地方剧种因传承人老龄化出现技艺变形,原生态唱腔、身段功法面临消逝风险。《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重建乡村文化空间",但桂花村的百年戏台沦为旅游打卡背景板,村民议事、红白喜事等场景中再无"以戏聚民"的盛况。年轻一代更愿通过短视频学习流行歌舞,戏文中承载的方言古语、人情伦理被视为"过时的乡土规训"。这种文化认同的断层,不仅割裂了代际情感联结,更弱化了戏曲凝聚乡村共同体的社会价值[2]。
(二)内容失语与功能认同危机
《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强调"激活乡土文化内生动力",但戏曲与当代乡村严重脱节[3]。桂花村32出传统剧目中,85%仍沿袭明清农耕叙事,《卖青炭》《双看相》等经典剧目虽承载历史记忆,却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戏台演出上座率不足三成,出现"老戏骨演,老观众看"的闭环式传播。戏文内容与电商创业、生态治理等现实场景割裂,百年戏台从"议事中心"退化为旅游展演道具,村民直言:"戏里唱田契画押,咱合作社却在直播卖货。"政策倡导的"创造性转化"陷入复排旧剧的窠臼,戏曲既未承担起记录时代变革的文化使命,更丧失凝聚乡民共识的公共功能。年轻一代将方言戏文视为"过时规训",转而通过短视频建构新文化认同,桂花村2022年建成的数字化戏台仅用于录制传统剧目,短视频平台上的自发传播内容多被批"土味改编"。对比黄梅戏《女驸马》在B站获百万点击的国潮版,地方小剧种因缺乏"破圈"创作能力,在青年文化市场中逐渐边缘化。
政策赋能为戏曲保护构筑制度保障,但破解双重困境需直面核心矛盾:如何让传统文化基因真正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重构戏曲的当代叙事、重建技艺传承的社群根基,实现从"政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质变,或许正是创新实践的价值锚点[4]。
二.双轨创新路径:原创戏曲小品与乡土微记录片的协同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浙江石门镇桂花村通过"内容生产—媒介传播"双轨实践,探索戏曲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路径[5]。
(一)原创戏曲小品在地化创作激活文化认同
紧扣《乡村文化振兴行动计划》"培育乡村文化新业态"要求,桂花村以桐乡花鼓戏和浙江越剧为基底,构建"村民编剧团—非遗传承人—高校戏剧社"共创机制。将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村播电商创业等现实议题转化为《薛湘灵教带货》《快递西施》等系列小品,运用方言俚语重构戏文对白,在传统【急板】曲牌中融入快板、电子乐节奏。排演过程嵌入村民主体性表达——由留守妇女演绎垃圾分类宣传桥段、返乡青年改编直播带货唱词,使戏曲从"文化遗产"转型为"治理媒介"。巡演覆盖全镇23个自然村,茶馆、文化礼堂等日常空间取代封闭戏台,老年观众通过戏文理解"村务数字化",青年群体借幽默唱段关注乡土事务,实现"老戏新唱"与"新事老演"的价值共振[6]。
(二)乡土微纪录片的数字叙事重构文化记忆
响应《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创新乡村文化呈现形式"要求,摄制《石门里桂花香》系列微纪录片。以"非虚构创作"理念记录乡土戏曲生态:镜头聚焦桂花糕制作传承人沈桂宝夫妇制糕全流程、村民协作修缮百年戏台、孩童在村小早课学唱花鼓戏、越剧等场景,通过"技艺身体记忆—社群协作关系—代际传承实践"三层叙事,构建戏曲与村庄的生命共同体。传播端建立"短视频引流—长视频深挖—云端社群互动"矩阵,在抖音发布《一嗓穿百年》带动村戏话题下UGC内容创作;B站上线导演剪辑版,以弹幕文化激活年轻受众对"戏曲工匠精神"的讨论。纪录片衍生出"跟着镜头学戏"线上工坊,促成外出务工者与留守传承人的跨时空传习,使离散群体重嵌乡土文化网络。
双轨实践形成协同效应:戏曲小品以前沿议题重构内容吸引力,微纪录片以数字传播扩大文化辐射力,二者共同打通"技艺传承—社群参与—产业衍生"的闭环。这种"政策引导—创新落地"的实践范式,促进破解乡村戏曲"内卷化传承"难题。
三.结语
浙江桂花村通过"戏曲活态传承—乡村价值再生"的闭环逻辑对戏曲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机制性探索。原创戏曲小品推动戏曲从文化符号转化为治理工具,村民通过参与创作将村规民约内化为行动自觉;《石门里桂花香》纪录片激发跨代际文化认同,带动外出青年线上组建"新乡音戏社",实现"技艺传承—人口回流"的正向循环。探索的三重机制:文化治理嵌入机制(戏曲介入基层议事规则重塑)、经济价值转化机制("戏文IP+农产品包装设计"衍生品牌溢价)、数字社群共建机制(云端戏班打破传承时空壁垒)既帮助落实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业态赋能乡村振兴"要求,更构建起"政策牵引—文化造血—产业反哺"的可持续模型,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1]周楚翔,邹玉星,赖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的逻辑理路和创新实践研究——以西河戏“乡戏旅四链”模式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01):170-173.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41.
[2]张佳正.空间视域下农村民俗文化变迁与振兴路径研究——以安徽省Z村龙王文化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06):152-160.
[3]伍益中,盛俊杰.文旅融合视角下湖南戏曲文旅小镇建设发展现状与路径[J].艺海,2023,(09):74-80.
[4]江童.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李宁,戴士权.传统与新变:地方戏剧文化资源开发策略[J].戏剧文学,2023,(08):127-132.DOI:10.14043/j.cnki.xjwx.2023.08.018.
[6]关薇.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武都高山戏的传承发展策略[J].甘肃高师学报,2023,28(0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