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策略的探索
崔娅
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引言: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文化认知形成关键期,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重要载体,肩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渗透仍存诸多问题,需要寻找有效解决方案。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探索传统文化渗透可行策略,旨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常态化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挑战
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发展挑战,制约着教学效果提升。其一教学理念尚未完全转变,部分教师仍将传统文化作为知识点讲解,忽视其人文内涵,教学方式偏于机械讲授,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二课程资源支撑不足,现有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组织,教师缺少专业培训与指导,难以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内涵。其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传统应试导向评价方式难以科学衡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致使教学实践中重视程度不够。其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传统文化教育停留于课堂层面,缺乏实践体验环节,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冲击下,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机会减少,快餐式文化消费模式使学生缺乏耐心理解传统文化深层内涵。加上教学时间限制,教师常因课时紧张而压缩传统文化内容讲解,导致教学流于表面。
二、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资源整合与活动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需整合多元资源,创新活动形式,构建系统化教学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库时应注重跨媒介整合,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样载体,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古今对话,开发课程读本与数字资源库,推动传统文化变得生动。同时拓展校内外资源应用范围,从教材挖掘、校本资源开发、社会资源引入三维度构建立体资源网络。建立家校社区联动机制,让传统文化跨越教室围墙,走进生活情境中。教学活动创新需跳出文本解读局限,采用项目学习、主题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性,通过节日体验、博物馆研学、非遗传承人互动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核。整合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优势,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平台,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借助数字技术搭建虚拟学习场景,通过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传统文化穿越时空与现代儿童对话。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为例,采用月亮文化主题整合活动。先引导学生搜集古诗词中月亮意象,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名句,了解文人月亮情结。再组织月亮故事会,让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再从多学科视角探索月亮文化——音乐课欣赏《春江花月夜》《月光曲》,美术课创作月亮主题剪纸作品,科学课探究月相变化规律。教师需要组织中秋民俗调查项目学习,让学生走访社区老人,收集当地中秋习俗,制作家乡中秋节手抄报。课堂上采用古诗词赏析与现代文本对读方式,体会中华民族对月亮独特情感。引导学生制作月饼、灯笼,重现中秋传统习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感受文本之美又领略传统月亮文化底蕴,实现知识学习与文化传承统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情境构建与实践深化
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应注重情境构建与实践深化,将抽象传统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情感体验与行为实践。情境构建关键在于创设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应该从四个维度构建情境:物理环境营造,如布置富有传统文化元素教室空间;情感氛围创设,通过音乐、图像等营造特定文化氛围;人文场景重现,借助角色扮演等方式重现历史场景;现实生活联结,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经验建立连接。实践深化则强调学习方式变革,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采用项目学习引导学生团队合作探究传统文化主题;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组织文化研学,参观博物馆、古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场所;实施小小传承人计划,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礼仪规范等;建立传统文化工作坊,提供书法、剪纸、民乐等实践平台;开展节日文化体验,在重要传统节日组织相关习俗体验活动。
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教学为例,围绕英雄精神与传统美德主题构建情境与实践。先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情境,教室布置红色主题文化墙,展示历代民族英雄事迹。播放英雄有关音乐作品,营造庄严肃穆氛围。组织英雄精神与传统美德主题探究,将黄继光英雄事迹与传统美德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英雄精神文化根源。开展寻访身边英雄实践活动,走访社区退伍军人,记录他们故事,体会平凡人身上英雄品质。组织英雄事迹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编排剧本,重现黄继光英勇牺牲场景,通过角色体验加深情感认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抗美援朝战争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进行家国情怀主题辩论,讨论什么是当代英雄精神等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美德现代价值。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刻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与舍己为人传统美德,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统一。
结论:通过剖析现实困境,探索资源整合途径,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构建真实学习情境,深化实践体验,能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传统文化教育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应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应重视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未来传统文化教育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融合路径,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青少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嘉慧 .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06):19-21.
[2] 王春燕 .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J]. 吉林教育 ,2022,(27):39-41.
[3] 周丽 .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J]. 吉林教育 ,2020,(1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