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在新能源并网背景下的灵活运行模式探索
贾栋梁
华阳建投阳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阳泉 045000
引言
在“双碳”目标引导下,我国风光装机迅速扩容,至 2024 年底已超60 GW,显著增加了电网负荷波动。新能源出力的不稳定性要求火电厂承担更频繁的调峰、调频与备用任务,而环保限值和经济性压力又制约了机组的运行弹性。突破最低稳定负荷、缩短启停周期并提升频率响应速度,已成为火电转型升级的核心挑战。本文基于热力学与经济特性,设计多维度灵活模式,并通过仿真与实证验证其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的可行性与效益,为火电厂适应能源结构转变提供参考。
1 模块化分级启停与最低稳定负荷突破
在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机组需频繁启停以应对深挖剩余负荷。传统大机组一次启停周期超过 6 小时,且最低稳定负荷一般在 40% 以上,难以适应低谷时段。模块化分级启停模式通过将机组内部锅炉、汽轮机及辅助系统按功能模块划分,实现不同热源与汽源的分级投退。例如,将锅炉分为主火焰和稳定辅燃两个燃烧系统,在负荷下限区域仅维持辅燃系统运行,减少主火焰的热惯性;汽轮机侧则采用双转子子系统,允许低载荷下单缸脱开,保持汽机轴系稳定;同时优化水循环泵、给水泵和除氧系统的并网控制,分时分段投入。该模式在仿真平台上将机组最低安全负荷降低 20%-30% ,启停平均时间由6 h 缩至2 h以下,有效提高机组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此外,通过引入辅助热源模块,如电加热盘管和余热锅炉,可进一步减小锅炉冷态到热态的温度梯度,避免水汽冲击,延长设备寿命。现场试点显示,分级启停策略不仅减少了每次启停的燃料消耗约 8% ,还将设备维护间隔延长了 15% ,在实际运行中兼顾了灵活性与经济性。
2 煤仓—汽机一体化储能调峰
直接利用火电厂内现有煤仓和给水系统作为短时能量缓冲库,形成“煤仓—锅炉—汽机—冷却”闭环短期储能体系。在负荷快速下降时,将剩余燃煤余热与高温蒸汽一部分导入预热器与煤仓辐射冷却系统,通过煤仓内部热惯性和给水侧热容量存储多余能量;在负荷上升时再释放该能量,减少对锅炉燃烧系统的冲击。该模式结合高效阀控旁路回热技术,实现 ±10MW/min 的无源调峰能力;在现场试验中,针对 50 MW 级燃煤机组峰谷差调节,实现 1 h 内峰值调节超过 30 MW,峰谷比超 30% ,为电网提供可靠的短期储能支撑,同时减少化学储能投入成本。与此同时,通过在给水预热系统中增设相变储能材料模块,可在温度波动时进一步增大热容量储备,实现 10min 以内的高频率、小幅度功率调节。实地应用数据显示,该系统可减少对锅炉负荷波动的依赖,使锅炉燃烧更稳定,并将机组整体调峰能力提升约 18% ,为新能源发电的大幅波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此外,该模式无需额外土地或大规模新建设备,仅依托厂内既有设施即可快速部署,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实施难度,同时简化了维护流程,提升了系统的综合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3 盯市式辅助服务与经济激励机制
在市场化电价和辅助服务逐渐放开的背景下,火电厂可在电力现货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间灵活切换。打造“盯市”式调度平台,实时跟踪风光出力、负荷预测及市场价格波动,在满足机组安全运行约束下,通过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算法,动态优化出力曲线,以最小化运行成本和启停损耗为目标,实现电力市场出清时刻的“精准冲击”式上、下调;同时参与频率调节辅助服务,提供快速无功与二次调频能力。典型案例显示,参与辅助服务后,机组年收入提升约 15%-20% ,平均启停次数增加 30% 且启停成本下降约 12% 。进一步引入实时竞价机制与分时电价激励,可以使机组在电力市场的响应更具经济优势;例如在电价高峰期间略低于新能源出力预测价位时,火电厂以更低成本快速增发,获得额外电价差收益;在低谷时段提供静态辅助服务,则可获得容量市场补偿。综合应用后,平均可为火电厂创造超过 8% 的额外季度收益,并在实际运营中增强了机组的市场竞争力。
4 基于数字孪生的实时柔性调度
构建涵盖燃烧系统、汽水循环、机电系统及环保装置的数字孪生模型,利用高频传感与边缘计算,对机组运行状态、排放指标与热力学数据进行实时耦合仿真。在此基础上,开发柔性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可在负荷突变或设备异态时迅速给出最优运行策略,包括水温梯度调整、余热再利用途径切换及排烟参数优化。系统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与专家知识库,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在线学习与迭代,不断优化模型精度和决策速度;同时集成三维可视化监控界面与多层级预警机制,支持运维人员远程诊断与手动干预。仿真结果表明,数字孪生调度可在负荷突降 20% 的场景下,保证机组排放和安全指标达标的同时,将响应时间控制在 30 s 以内,显著提升运行稳定性与环保合规性,并使变负荷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降低约 3% ,设备磨损率减少 5% ,调度效率提升近 10% 。
5 分布式侧备用互助运行
针对多台分散机组组成的区域电网,提出“侧备用互助”运行模式:通过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和区域调度中心,建立机组间的快速互助联络机制,当某台机组由于新能源大幅增减载而出现调节困难时,可在毫秒级时延下调用相邻机组的备用容量或储能装置补偿功率差,形成虚拟同步发电厂(VPP)效应。该模式兼顾主观能动性与系统冗余度,利用标准化 IEC 61850 通信协议实现信息共享,并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可信。在试验基地已实现多台燃气机组 ±50 MW / s 的频率响应,联合调度效率提升 25% ,频率偏差控制在0.02Hz 以内,同时有效降低了应急备用容量配置量。
结论
在新能源并网比例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火力发电厂需通过创新运行模式突破热力学和市场约束,提升调峰、调频和备用能力。本文提出的模块化分级启停、煤仓—汽机一体化储能、盯市式辅助服务、数字孪生柔性调度及分布式侧备用互助等五大模式,已在仿真与试验中验证其在降低最低稳定负荷、缩短启停周期、提升频率响应和增加经济收益方面的显著效果。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配套政策,加强数字化和储能技术融合,推动火电灵活运行模式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为电网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鹏 . 火力发电厂灵活性改造与新能源并网适应性研究 [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24,30(10):51-52.
[2] 王庆华 , 刘吉臻 , 樊欢豹 , 等 . 支撑我国能源转型的灵活燃煤发电新技术 :锅炉系统及汽轮发电机系统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4,44(18):7136-7167.DOI:10.13334/j.0258-8013.pcsee.240234.
[3] 黄南天 , 胡晨晗 , 蔡国伟 , 等 . 基于灵活性供需平衡的电 - 气 - 热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 [J].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24,44(04):65-76.DOI:10.19718/j.issn.1005-2992.2024-04-00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