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民办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分析

作者

周政霖 尹静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 重庆 永川 402167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引人注目。民办高校由于其发展不完善、学杂费昂贵且管理制度受限,较为容易导致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特别是对于比较容易接触金融软件、学习过金融课程且男女比例悬殊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本文以民办高校经管大学生网络诈骗为案例,分析了原因及提供了启示。从启示中,本文发现当前经管类大学生容易受骗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为大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学校防骗教育及安全管理缺乏、个人信息泄露。

关键词:民办高校;网络诈骗;经管类;对策

一、案例背景

学生朱某,男,经管类学生。该生因其朋友QQ号被盗用,该生在未察觉的情况下,通过其朋友QQ号发过来的支付宝转账截图二维码,通过支付宝向其朋友转账共3次,累计金额达到1000余元,该生在第三次转账时,发现金额数目超过500,故才打电话确认,经确认后才恍然发现其朋友QQ号被盗用。该生于是自行前往派出所报案,但被骗金额未被追回。该生朋友为其同专业其他班级学生,两人曾于低年级时因同在学生会工作,因此结交为朋友,两人寝室同在一层楼,且相隔不远。

二、案例分析

从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该生在涉及他人通过网络金额转账时,未及时向他人核实对方真实信息,导致被骗。据分析,该生在第一次涉及转账时,转账金额不到100元,且对方的信息内容涉及到急用、紧急等字眼,该生就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将钱转过去;该生在第二次涉及转账时,转账金额在200元左右,且对方的信息内容同时涉及到急用、紧急等字眼,同时该生又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将钱转过去;第一次跟第二次转账间隔时间不超过10分钟;第三次转账涉及到的金额在800左右,该生虽然转账的一瞬间心存犹豫,但仍在转完账后,才跟对方电话联系,以核实真实情况。据该生自己分析,自己受骗是因为①觉得金额不算多,自己能够承担得起;②觉得对方是朋友,朋友有困难,就该立马帮助;③碍于面子,觉得一开始打电话核实真实性,怕引起朋友误会;④没把诈骗当回事,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反映,其朋友在QQ被盗后,被不法分子利用其QQ同时将诈骗信息群发了QQ里面的所有好友,当有朋友向他确定真实性后,才知QQ被盗,当他找回QQ后,才知被诈骗信息被同时群发了。综上所述,①当我们收到网络上QQ好友或者微信好友需要转账的时候,无论金额大小,无论对方是谁,都必须第一时间向对方通过电话核实事情的真实性;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联系越来越成为我们的沟通方式,因此,保护好自己的隐私,特别是保护好微信或者QQ的密码,以免账号被盗,并被不法分子利用;③加强自身防诈骗的意识以及提高诈骗手段辨别的能力,不要因为自身的大意或者疏忽被不法分子借机利用。

三、案例启示

随着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信息传播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信息真假难辨的现实问题。由于网络信息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隐蔽性、扩散性等特点导致网络监管的复杂性,外加网络治理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多重因素,使得电信诈骗越来越普遍[1-2]。

大学生防骗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分别为大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学校防骗教育及安全管理缺乏、个人信息泄露[3-5]。

第一,大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刚步入大学的大学生相当于步入半个“社会”,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对于一些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容易受引诱;亦或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贪小便宜”的心理。很多不法分子之所以“成功”,就是抓住了受害者的软肋,从而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诈骗。不法分子使用黑客程序破解用户密码,通过盗取图像、变声器等方式冒充用户向其微信、QQ好友借钱,从而达到诈骗目的;不法分子利用游戏装备和游戏币等诱惑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进而骗取钱财;更有甚者开学季时冒充高校老师给学生发“交学费”的信息;部分大学生在逛街时会遇到扫码、填写资料获得小礼品的情况,此时若因贪小便宜心理,也将承担泄露个人信息风险。

第二,学校防骗教育及安全管理的缺乏。首先,目前学校宣传防骗教育的方式一般是开设有关讲座,在宣传栏张贴有关防骗事件的文章,或组织各个学院布置班级召开主题班会,用公众号的形式发布学校里的诈骗事件等。但这些效果并不明显,据部分同学反映,学校开设的讲座一般很少有人感兴趣,就算参加了也是去走个过场,而学校各处张贴的宣传标语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会有学生驻足浏览。因此如果宣传不当,反而会造成大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低、防骗教育的缺乏等问题,这导致大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到网络诈骗的形式和手段。其次,高校大多是开放式学校,这说明不是本校人员的社会人士也能自由进出。在校园里,大学生的警惕性会相对放松,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不法分子实施诈骗。

第三,个人信息的泄露。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利好时,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盗用、贩卖事件时有发生。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隐私似乎不再成为个人所有物,此现象对于大学生群体更是不鲜见。网购后,手机时常会收到一些推销产品的短信;聊天软件上的商品砍价、投票小程序等都需要授权才能登陆操作;快递包装未撕下的个人信息;使用公共场合的免费网络;甚至是使用银行卡时没有注意周遭环境从而泄露个人信息。这些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举动都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泄露,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钧,石娜丽.高校典型网络诈骗案件类型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21):177-179.

[2]赵栋,曹锐捷.高校典型网络诈骗规律及防范机制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4(10):78-81.

[3]胡艺秋.高校防范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对策探析--基于南京某校的实证调研[J].法制博览,2024(29):157-159.

[4]黄丹,沈鹏.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预防研究[J].法制博览,2024(27):151-153.

[5]霍鹏韬.高校防诈骗教育的优化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9):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