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沅江市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变化分析与建议

作者

刘景波 余习涛 王迁 刘进 徐宏亮

沅江市农业农村局 湖南益阳 413100

引言

稻纵卷叶螟又称刮青虫、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农业农村部于 2020 年将其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1]。近年来,受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更以及抗药性增强等原因,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上升明显。沅江市地处洞庭湖平原,北纬 29°附近,位于稻纵卷叶螟的主要迁飞通道 [2]。2020 年开始,沅江市各监测设备下稻纵卷叶螟蛾量快速上升,田间危害同步加重,网络上和部分农资商开始炒作常规药剂打不死的“黄金卷叶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舆情 [3]。为此,笔者整理了沅江市 2015—2024 年稻纵卷叶螟监测情况,分析了其发生演变特点,并对沅江市稻纵卷叶螟主要防治药剂变化进行了调查与试验,以期为将来稻纵卷叶螟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以灯诱法为主,辅以性诱法、食诱法与田间赶蛾法监测。

灯诱法:监测工具为鹤壁嘉多JDWNAO-III,监测时间段为5 月1 日—10 月10 日。监测地点位于共华镇和裕村,远离道路和生活光源。

性诱法:监测工具为宁波纽康性诱捕器及纽康测报专用诱芯,诱芯更换频率为 30d,监测时间段同灯诱法。监测地点位于阳罗洲镇跃进村。在田埂边设置 3 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间距约30m,根据水稻生育期调整放置高度[4]。

食诱法:由深圳百乐宝公司生产,诱芯商品名澳瑞特。诱芯更换频率为 20d 其余同性诱法。

田间赶蛾法:从田间始见蛾开始,每天上午 9 点之前,手持长约 2m 的竹竿沿田埂边走边缓慢拨动稻丛中上部,计数飞起蛾数,一般赶蛾面积 66.7m2 ,然后折算成每 667m2 蛾量 [5]。稻纵卷叶螟的代次划分以《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GB/T15793-2011)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概况

根据迁入时间不同,稻纵卷叶螟在沅江市常年发生 5—6 代,其中二代为偶发代,2015-2024 十年内有 4 年(2015、2018、2019、2023)发生,测报灯下始见期差异巨大,2023 年最早为5 月5 日,2017 年最晚为6 月9 日,相差35 天(图1、图 2)。

图1 2015-2019 年沅江市稻纵卷叶螟灯诱动态

图2 2020-2024 年沅江市稻纵卷叶螟灯诱动态

2.2 种群数量变化

从 2020 年开始,测报灯下稻纵卷叶螟蛾量急剧上升。全年累计蛾量 2020 年为 5162 头,较 2019 年的 488 头,上升 958% ,单日最高蛾量 2020 年为 528 头(9 月 8日),较 2019 年的 24 头(7 月 2 日),上升 2100% 。全年累计蛾量 2020-2024 年平均 14263 头,较 2015-2019 年的 269 头,上升 5200% 。全年累计蛾量单年最高为 2021 年的 20798 头,较最低 2017年的122 头,高出170 倍。十年间 单日最高蛾量为2021 年7 月31 日的1240 头。(图1、图2)

2.3 主害代变化

根据 2015-2024 年沅江市稻纵卷叶螟测报灯下不同世代蛾量占比动态,2015-2019 年,沅江市稻纵卷叶螟主害代一般为六代、三代,其占比依次为 41.8% 、 20.1% ;其次依序为五代(占比 15.1% )、四代(占比 10.1% )、七代(占比 9.7% )、二代(占比 3.0% );全年出现2次(2016、2017、2018、2019)或以上(2015)蛾峰 ;2020-2024 年,全年蛾量向六代、五代集中,占比上升至 50.4% 、 37.2% ,其余世代占比下降,分别为四代 (7.7%) )、七代 (3.5% )、三代( 1.0% )、二代( 0.02% ),全年蛾峰数量为 1 次(2020、2022、2023)或 2 次(2021、2024)。(图1、图 2、图 3)

图3 2015-2024 年沅江市稻纵卷叶螟测报灯下不同世代蛾量占比动态

2.4 成虫监测方式分析

灯诱法:效果最为稳定,但需要留意设备周边种植模式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建议关闭雨控避免下雨天气的影响。

田间赶蛾法:结论最为准确,但缺乏标准与稳定性,受操作人员专业技能熟练度与操作习惯影响较大。

性诱法:性诱法诱蛾量过少,无法较好的体现蛾量变化程度,如 2024 年全年性诱累计蛾量只有118 头,显著低于食诱的2331 头。

食诱法:有着诱蛾较杂的缺点,杂虫率与稻纵卷叶螟诱蛾量呈负相关,全年累计杂虫率约 10-15% ,但由于稻纵卷叶螟特征明显,基本不会对人工识别与计数产生影响。

3 原因分析

3.1 耕作制度变化

近年来,随着粮食收购价格的波动与稻虾产业的兴起,水稻耕作制度日趋复杂,沅江市由以前双季稻为主转变为双季稻、一季稻、虾稻、再生稻共存,且普遍单双混栽不连片,为病虫害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桥梁田”。沅江市早稻生育期为4 月上旬至7 月中旬;晚稻为7月中旬至10 月下旬;一季稻播种时间跨度较长,主要集中在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虾稻播种时间主要在 6 月中旬至下旬。根据刘欢等人的研究,在分蘖期和孕穗期的水稻上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较在苗期、穗期好 [6]。双季稻区在“双抢”前后无法提供稻纵卷叶螟合适的生存条件,田间稻纵卷叶螟发生呈双峰态势(图1)。而混栽区由于“桥梁田”存在,直至8 月下旬,田间仍有适合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的寄主条件。受此影响,沅江市五代稻纵卷叶螟逐渐演变为主害代,并致使六代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占比进一步增加(图2、图 3)。

3.2 气候条件

沅江市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在 4-6 月,7-9 月多为高温干旱,10 月寒露风到来后开始降温。近年来,春季气温与降雨呈升高趋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迁入与繁衍;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频发不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与初孵幼虫的存活 [7]。秋季寒露风后气温开始下降,使七代稻纵卷叶螟快速迁出。

3.3 主流防治药剂变化

根据与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农资商交流并查询历史资料得知,2010 年前后,沅江市开始以氯虫苯甲酰胺作为稻纵卷叶螟的主流防治药剂,用量 2g/667m2 (折百量,下同);2016年开始,除氯虫苯甲酰胺外,还需添加阿维菌素或甲维盐以保证防效,后者用量 1g/667m2 ;到 2020 年,随稻纵卷叶螟数量快速上升,每 667m2 氯虫苯甲酰胺 7g 加甲维盐 2g 的配方已无法满足防治要求,致使田间稻纵卷叶螟残虫量加大,开始出现“黄金卷叶螟”舆情,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农资商开始换用茚虫威为主流防治药剂,用量 2g/667m2 ,随着抗药性逐年上升,到2025 年用量已上升至 4-5g/667m2

4 总结与讨论

通过分析整理近十年沅江市稻纵卷叶螟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由于耕作制度变化、极端气候频发、抗药性增强等因素,近几年沅江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显著加重,出现主害代由六代、三代向六代、五代演变的趋势。主流防治药剂十年内发生多次变化,目前稻纵卷叶螟已对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产生了较高抗性,对茚虫威也产生一定抗性,乙基多杀菌素防效较好但成本较高农户难以承担。建议加大应急防控补助力度,同时将防效较高、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以期达到延缓抗药性发展的目的。食诱法作为近几年新兴的监测与防治方法,其表现优于性诱法,建议进一步改进,减少杂虫率,以达到可以远程自动计数的目的,减轻测报工作压力。植保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与业务学习,以应对日益严重复杂的病虫发生趋势。同时需做好植保技术宣传与培训,防治类似“黄金卷叶螟”舆情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 张帅,李鸿双,秦萌,等.稻纵卷叶螟抗药性监测及高效防治药剂筛选 [J]. 中国植保导刊,2024,44 (6) :65-69.

[2] 齐会会 .“湘桂走廊”水稻两迁害虫的迁飞行为及重要天敌的种群动态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3] 李伟兵,何兴香,甘宗恒,等.湖南衡南稻纵卷叶螟发生演变特点及对“黄金卷叶螟”的调查与讨论 [J]. 中国植保导刊,2022,42 (7) :46-53.

[4] 眭丹.性诱剂在稻纵卷叶螟测报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农业科技,2018(12):104-105

[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等.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 GB/T15793-2011[S].

[6] 刘欢.稻纵卷叶螟对不同生育期水稻和寄主植物的选择性[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 张孝羲,耿济国,陆自强,刘文娟.稻纵卷叶螟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初报. 昆虫知识,1980,(6): 241-245.

作者简介:刘景波(1990—),男,汉族,湖南沅江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技术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