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的探索
朱国君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教育和体育局 065900
摘要:本文聚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探索,通过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与美术教育关系,探讨课程改革思想融入美术教学全过程,探索实践活动对美术综合能力培养重要性。把握核心素养理念有助于夯实美术教育基础,创新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审美感知,注重实践引导对提升学生创造力与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面临转型与升级,从单纯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必然趋势。美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素养包含审美感知、创意表达、文化理解等多维度内容。探索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教育不仅关乎学科本身建设,更关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本文从理念把握、模式创新、实践引导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美术教育新路径。
一、把握核心素养理念,夯实美术教育基础
教师须明确每一维度具体内涵,才能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工作。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教学设计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以具象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美、表达美。核心素养培养需树立全面育人观念,美术教育不仅传授技能,更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与审美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技法至上观念,转而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美术教育需强调学科融合,应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建立联系,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整合。比如可通过数形结合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几何美学,通过文学作品插画创作促进语文学习迁移。最后,核心素养理念强调评价多元化,教师需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发展进步而非单一作品质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与反思能力,促进自主学习。通过把握核心素养理念,小学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入课程改革思想,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美术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打破传统教材局限,引入贴近学生熟悉环境素材作为创作源泉。教学方法应突出体验性与互动性,通过项目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替代单向知识灌输,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学资源应拓展至博物馆、美术馆、社区环境等校外场所,同时借助VR技术等数字资源带领学生感受多元艺术魅力。教学组织可灵活多样,欣赏课采用小组讨论激发多角度思考,创作课则采用工作坊形式提供自主选择空间。现代技术应用成为美术教学重要手段,数字绘画、混合媒介等新兴表现形式可丰富学生表达渠道。此外,美术教学应注重转变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非单一技能掌握程度。跨学科融合亦成为美术教学创新方向,将视觉艺术与音乐、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黑与白》一课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思想与教学模式创新。该课程以黑白对比为核心,通过引入自然界、生活中黑白对比现象引发学生观察与思考。创新教学设计分感知—体验—表现—拓展四环节:感知环节,教师不再简单讲解黑白概念而通过展示熊猫、奶牛等动物图片以及京剧脸谱、水墨画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黑白对比存在。体验环节采用视觉游戏,让学生闭眼感受黑暗,再突然见光,体验强烈视觉冲击,建立感性认知;表现环节突破传统临摹模式,引导学生采用剪纸、版画等多种方式表现黑白对比,如创作我家窗外风景剪影。拓展环节则引入跨学科内容,结合语文课《影子》一文,请学生用黑白方式表现影子变化,实现学科知识迁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引导而非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建构黑白对比认知,培养审美感知、创意表达等核心素养,展现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学新面貌。
三、注重实践活动引导,提升美术综合能力
实践活动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原则,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置梯度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掌握技能。材料运用多样性是实践活动重要特征,学生通过接触不同质地、特性材料,探索各类材料表现可能性,拓展艺术表现手段。过程体验重于结果评价应成为美术实践指导核心理念,教师需关注学生创作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尝试、失败与成功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活动亦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通过设计小组协作项目,使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学会沟通、尊重与妥协。将实践活动延伸至校外空间如社区服务、艺术考察等,可使学生将美术知识应用于现实情境,增强学习意义感。此外,实践活动应注重美术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美用艺术改变生活。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天然的纹理》一课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成功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能力。该课程采用发现—采集—印制—创作四步教学法实施: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寻找各种天然纹理,如树皮、树叶、石头表面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多感官方式发现自然纹理美。其次,指导学生采集这些天然纹理,可采用拓印、照相、绘画等多种方式记录。第三,返回教室后开展纹理印制实验室活动,学生将采集纹理通过拓印、压印等方式转移到纸上,体验纹理转化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获取纹理进行创意画创作,如将树叶纹理变成森林精灵,石头纹理变成神秘星球。整个活动中,学生从观察者、采集者到创作者,经历完整艺术实践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成为活动引导者,适时给予技术指导与思路启发。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核心素养教育探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把握、模式创新、实践引导等多方面综合推进。教师应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树立全面育人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局限,注重实践活动设计,提供丰富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育人价值,培养具备审美感知、创意表达、视觉思维、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学生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小学美术教育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美术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懿厵. 探索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C]//教育理论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2024:1-6.
[2] 崔芳. 基于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养成的作业设计浅析[J]. 试题与研究,2024(2):84-86.
[3] 刘佳. 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分析[C]//首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