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探讨技巧教练员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唐怡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 641418
1 引言
当今社会,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具备娱乐功能外,也承担着增强体质、发展协作能力和提升综合素养的作用。技巧运动是一项以翻腾、平衡、抛接等基本动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造型的体育竞技项目,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1]。技巧运动对技术掌握程度与身体素质水平均要求较高,运动员培养离不开专业教练员的指导[2]。随着社会变迁与竞技环境演变,当前技巧教练员培养模式的缺陷日益明显,需借助更科学的方法实施优化革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关注事物整体结构、发展变化、系统联系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哲学方法 [3]。在技巧教练员的能力培养中,可作为理论工具,用于分析教练员在与运动员、训练安排及竞赛条件等方面形成的动态关系结构。
2 自然辩证法在技巧教练员培养中的应用
2.1 个体能力的多维构建
自然辩证法提出整体性思维,强调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4]。在技巧教练员培养过程中,需将培养重点从单一技术训练拓展至体能、认知、情绪调节等多领域能力的整合构建。
2.2 环境与个体的协同作用
自然辩证法指出个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在教练员能力提升过程中,应整合外部资源支持,如合理配置训练条件、营造积极的团队文化氛围等。
2.3 培训系统的结构整合与运行机制
自然辩证法认为系统内部各环节具有多层次、动态互动的特征。在技巧教练员培养实践中,应将该理论应用于培训架构设计,有助于协调个体因素与外部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升整体执行能力。
3 我国技巧教练员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技巧教练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技巧教练员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专业水平较低。原因包括技巧运动引入时间较晚,教练员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培训力度有限,且对技巧专业知识缺乏准确理解,不清楚科学训练的方法 [5]。因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常采用自身原有的专项训练方式,导致训练出现偏差,影响整体技能水平。
3.2 教练员进修学习机会不足,影响执教能力提升
教练员能力的提升及对新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对运动员竞赛成绩有重要影响。我国技巧教练员缺乏足够的进修和学习机会,制约了执教水平的提升 [6]∘ 同时,国际技巧评分规则的更新未能及时传递给运动队,导致我国队伍在国际赛事中曾因规则理解不同与裁判产生争议。
3.3 个体差异未被充分重视
当前培训流程趋于统一化,缺乏对教练员个体差异的具体考量 [7]。由于教练员在潜力、专长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忽略这一现实会降低其应对多样化运动员需求的能力,限制其在实际教学中的适应效果。
3.4 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有评估标准侧重结果层面的衡量,未能充分覆盖培养过程中教练员在教学方法和表现上的具体情况 [8]。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应涵盖专业能力及差异化教学能力两个维度,确保评价全面且具操作性。
对上述问题的梳理有助于识别当前技巧教练员培养机制中的关键制约,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改革路径提供依据。后续改进应将综合各类影响因素,构建科学性强、可调整、重个体特征的培养体系,以契合技巧运动项目的发展需求。
4 基于自然辩证法
4.1 个体多维发展的关注
在自然辩证法视角下,教练员的培养应覆盖体能、技术、心理调控与组织能力等多个维度 [9]。培训单位可结合个体特点进行差异化方案设计,以实现能力发展的均衡与针对性提升。
4.2 教育策略的动态调整
根据自然辩证法对变化过程的关注,培训方案需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教学设置应结合竞技条件的变化与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提升教练员的应对和调整水平。
4.3 创新教学方式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鼓励形式的创新。将虚拟现实、网络平台等现代手段引入培训中,有助于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提高课程的互动效率与灵活程度。
以自然辩证法为指导的教练员培养思路能够突破固有培训模式,提供适应多变环境、覆盖多维能力的系统路径。该方式有助于培养具备现代竞技需求和国际竞争意识的高质量技巧教练员,为我国技巧项目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在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指导下,对技巧教练员的培养体系进行探讨。该体系涵盖个体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整合应用以及系统性训练方法的设计,体现出培养过程中的整体联动、动态调整能力与结构协同性。
5.2 建议
今后,在自然辩证法指导下推进技巧教练员培养模式的建设,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引入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营养学等学科内容,拓展教练员的知识结构,提升其综合能力。同时,可利用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培训的科学性与效率。
培养体系应具有可调整性,能够根据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及时更新教学策略和内容,保持教练员专业能力与行业发展同步。可构建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激励制度,通过职务晋升、绩效奖励等方式提高教练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其在日常工作中开展系统反思和总结,持续改进执教行为。
参考文献
[1] 谢艾珊 , 霍次军 , 梁建坤 . 新周期探世界技巧运动发展趋势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10,9(03):55-57.
[2] 陈琳 .《中国青少年技巧教学训练大纲》的实施途径及效果研究 [D]. 首都体育学院 ,2021.
[3] 李俊辉 . 体育管理因素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从自然辨证法原理角度谈起 [J]. 大众文艺 ,2011,(23):339.
[4] 马瑞丽 , 吴宁 . 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29(05):116-121.
[5] 张佳佳. 我国校园技巧活动的开展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19.
[6] 高保华 . 我国技巧教练员队伍若干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24(12):124-128.
[7] 潘宁 . 我国技巧运动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2016,(10):40-44.
[8] 吴伟欢 . 论中国技巧运动的现状及发展 [J]. 科技资讯 ,2011,(01):225-226.
[9] 张珊珊. 中国技巧运动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D]. 上海体育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