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

作者

袁理清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吴绫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

小学高段的语文教育中,古诗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段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等方面有了一定提升,学习高段古诗能拓宽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促进语言表达、写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理解困难、教学资源匮乏和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古诗词学习,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与深意,提升阅读理解、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情境创设在高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于高段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创设与诗词相关的情境,能将抽象的诗词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村居》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绿草如茵、黄莺飞舞、杨柳依依的画面,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场景,从而更主动地去学习这首诗。

(二)帮助理解诗词内容

高段古诗词涉及的时代背景、文化典故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通过模拟诗词创作的情境、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如在学习《江雪》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的孤独和苦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中老翁独钓寒江的寓意。

(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例如,在学习《赠汪伦》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表演再现两人送别时的场景,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厚友情,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高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策略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用画面和音乐展现意境美,诗歌教学需将抽象语言与具体形象联系,通过还原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诗文朗读并搭配相关画面,如二胡伴奏朗读边塞诗,同时展示大漠风雪图,让学生感受孤寂、肃杀氛围;用音乐催化诗人情感,引发学生共鸣。古诗词与音乐联系紧密,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利用多媒体解决时空隔膜难题,对于学生对古诗词存在“时空隔膜”的问题,可播放作者生平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作者经历和情感。也可利用 AI 生成作者诵读作品,让学生听读感受词文情感基调,再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词人情感。借助多媒体展示典故辅助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典故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理解典故含义。还能总结高考答题模板,实现教学内容与考点深度融合。运用微课优化教学导入,在课前导入中运用微课的视频、音频,能更快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木兰诗》时,用电影主题曲《木兰情》及相关音画视频导入,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深入探究文本。借助多媒体具象化诗中景象,根据诗意和作者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把诗中景象具象化,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诗的意境在学生想象中升华。也可启发学生通过绘画、散文等形式重构古诗词,深入理解意境。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时先用多媒体播放有二胡伴奏的诗文朗读,同时用投影仪展示大漠风雪图,学生在观赏雪景时,经教师引导体会作者内心孤寂伤感和思乡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裴丽老师通过播放辛弃疾生平动画视频,解决职高学生“时空隔膜”问题;利用 AI 生成作者诵读作品,让学生感受情感基调;展示典故图片和文字,引导理解典故含义并总结高考答题模板。《木兰诗》 :以电影《花木兰》主题曲《木兰情》及相关音画视频导入,结合影片和文章情节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深入探究文本。《忆江南》 :选用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唤起学生想象,再播放词句朗诵录音,营造教学情境,使诗歌形象更立体,情感更震撼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展示西湖晴雨不同美景,引出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角色扮演

角色选择与分配,根据古诗词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比如描写人物的诗词,可直接让学生扮演诗词中的角色;对于叙事性诗词,分配不同角色演绎故事情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合理安排,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优势。背景知识讲解,在角色扮演前,详细介绍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帮助学生理解角色所处的环境和心境,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角色情感。如学习杜甫的诗,介绍他所处的动荡时代和坎坷经历,让学生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感。台词创作与引导:鼓励学生依据诗词原意创作台词,用现代语言表达角色内心想法。老师给予引导,确保台词符合角色身份和诗词意境。例如学习《赠汪伦》,引导学生创作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对话,展现深厚情谊。动作与表情指导,指导学生通过恰当的动作和表情表现角色。比如古人见面行礼、作揖,离别时挥手、流泪等。帮助学生观察生活,模仿古人姿态,增强表演的真实感。小组合作与排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排练,培养合作能力。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善表演。老师巡视指导,解决问题,确保排练顺利进行。舞台布置与道具准备,根据诗词内容布置简单舞台场景,准备必要道具。如表演边塞诗,用图片或道具营造战场氛围;表演田园诗,布置花草等道具展现乡村风光。表演评价与反馈,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从表演的准确性、情感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给予肯定和建议。老师总结评价,让学生了解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学习提供参考。

例如《赠汪伦》 :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重现“踏歌送行”场景。学生通过模仿两人的言行,直观感受深厚情谊。表演前,老师介绍李白和汪伦相识过程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表演中,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对话,加深对诗词理解。

《渭城曲》 :唐老师在展示课上,师生扮演王维与元二模仿古人饮酒惜别。课堂上播放《阳关三叠》歌声,营造氛围。唐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王维送别元二时的心情,学生在对话和动作表演中体会诗人情感,仿佛置身千年前送别情境。

《石灰吟》 :教学时,老师可让学生扮演石灰石,展现其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灰石特点和用途,在表演中用台词表达“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三)问题引导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体现情感、主旨的关键字词。如教学《泊船瓜洲》,抓住“绿”字提问“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和对家乡的思念。另外,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词内涵。如学习《石灰吟》,提问“于谦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让学生结合于谦生平及时代背景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拓展和联想。如学完《牧童》,提问“如果你是牧童,在那样的环境中还会做什么,心情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将相似或相反的诗词进行对比。如把《夏日绝句》和《题临安邸》对比,提问“这两首诗都表达了爱国之情,在情感表达和创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例如,《秋思》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忆自己离家在外想念亲人时的心情和想做的事,与诗人张籍“见秋风”“意万重”共鸣。展示古代家书传递的艰难画面,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书的慎重。问题引导:提问“诗人为什么‘意万重’,却‘说不尽’,‘又开封’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牧童》情境创设:展示牧童放牛、吹笛、在月光下休息等乡村生活画面,让学生描述看到的景象,感受牧童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问题引导:提问“牧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牧童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杨氏之子》情境创设: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人扮演杨氏之子,一人扮演孔君平,模仿文中对话。问题引导:提问“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表演和思考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和礼貌,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四)生活化情境构建

高段小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可据此模拟和再现古诗词中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比如教学《清平乐·村居》,可展示乡村生活画面,如低矮茅屋、溪边绿草、豆苗地等,让学生想象翁媪对话、小儿调皮场景,感受农家生活质朴温馨。

故事化情境:多数古诗词背后有故事,教师讲述相关故事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教《示儿》,介绍陆游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讲他临终仍心系国家统一、至死不忘收复失地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其爱国情感和悲怆心境。另外,交互式情境,鼓励学生与古诗词互动,主动参与情境。可组织小组讨论,如学习《石灰吟》,让学生分组探讨石灰象征意义,交流石灰品质与作者人格的联系;也可让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创作绘画、手抄报等,加深理解。同时,借助影视资源,利用与古诗词相关的影视片段营造场景。如教《长相思》,播放将士行军、宿营画面及风雪交加场景,让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行军途中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

例如,《秋思》 :教学时可让学生回忆自己离家在外想念亲人时的心情和想做的事,与诗人张籍“见秋风”“意万重”共鸣。还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张籍,写好家书后又担心没表达清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情景,体会其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牧童》 :展示牧童放牛、吹笛、在月光下休息等乡村生活画面,让学生描述看到的景象,感受牧童生活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牧童,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心情,从而理解诗词意境。

三、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要符合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古诗词。在创设关于边塞诗的情境时,要准确呈现边塞的地理环境、战争场景和将士们的生活状况,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适宜性原则

情境的设置要符合高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难度适中。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创设相对简单易懂的情境,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

(三)互动性原则

强调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可以加深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四)特殊性原则

需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应提供同品种数量多的玩具;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一物多用。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园实际情况,考虑本班孩子兴趣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五)安全性原则

这是首要原则,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安全。物质环境要保障幼儿人身安全,如玩具、设施无安全隐患;精神环境要保证幼儿心理安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尊重的氛围中活动。

结论:

情境创设是高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角色扮演、问题引导和生活化情境构建等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适宜性和互动性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情境创设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古诗词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古诗词的熏陶下,提高语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顾丽丽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3,(08):79-81.

[2] 陈婧 . 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高效应用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3,(05):103-105.

[3] 陈丽梅 . 结合多媒体创新小学古诗词诵读的策略探究 [J]. 考试周 刊 ,2020(10):25-26.

[4] 王数云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天津教育(上旬刊),2022(7):105-107.

[5] 王建允 . 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 [J]. 文渊(中学版),2020(1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