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特性及并网控制策略

作者

陶金

四川爱众云鲲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610000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快,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分布式新能源在微电网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然而,新能源出力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导致微电网存在功率失衡、电压频率波动等问题,严重影响供电可靠性。电化学储能技术通过能量的存储与释放,能够平抑功率波动、维持系统稳定,是微电网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一、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类型及应用特性

1.1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微电网中应用最广泛的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按正极材料可分为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其核心优势在于高能量密度(100-250Wh/kg )和高功率密度,能够快速响应微电网的功率调节需求,适合应对短时功率波动。例如,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可达 3000-5000 次,且安全性较高,在户用微电网和工商业微电网中应用广泛;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但成本相对较高,更适用于对能量密度要求严格的移动微电网场景。在微电网应用中,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可达 90% 以上,响应时间毫秒级,能有效平抑光伏、风电的短时波动。但其低温性能较差,在寒冷地区需配备温控系统;且过充过放易导致寿命衰减,需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精确控制荷电状态(SOC),通常维持在 20%-80% 区间。

1.2 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

钒液流电池以钒离子作为活性物质,利用电解液的循环实现储能和放电,具有独到的技术特征。其功率和能量可以独立设计,能量容量仅取决于电解液体积,适用于大规模能量存储,在风光互补微电网中可以满足长时间储能(8-10小时以上)。循环寿命长(10000 次以上)、充放电深度可达 100% ,安全可靠(无燃烧爆炸危险),是适用于微电网的长时储能的首选。但是,钒液流电池能量密度低( 15~35Wh/kg ),系统体积大,适合于集中布置;电解液成本高,初始造价高,但是全生命周期的造价具有竞争力。在微电网应用中响应速度较低(秒级),适用平抑中长期功率波动,例如夜间负荷供电和新能源出力低谷时段进行能量补充等。

1.3 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作为近年来新崛起的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是以钠盐为材料的新型储能技术,具备资源丰富、价格廉价(较锂电池成本低 20%-30% )、绿色环保等优势,具有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同的特点,能量密度略低( 80-160Wh/kg )、寿命约2000-3000 次的特性,适合于成本敏感型、对能量密度要求较低的微电网(微网),如农村微电网、离网型微电网。钠离子电池具备低温性能优于锂离子电池的特点,在 -20℃容量保持率可达 80% 以上,且无须复杂的温控体系;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和抗过充能力,维护成本低,在微电网中可应用削峰填谷、提供备用电源等功能,尤其适用于高海拔、寒冷地区微电网领域。

二、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在微电网中的应用需求匹配

2.1 功率型与能量型应用场景匹配

根据新型电化学储能的技术特性,结合微电网对储能技术功率型与能量型的需要,将新型电化学储能进行匹配。功率型的应用要求储能装置响应及时、功率密度高,用于小时间尺度的平抑功率波动( 10min 以下)、维持电压频率稳定,锂离子电池因其毫秒级的响应时间、高功率密度是当前最有可能的匹配方案;能量型的应用要求大容量储能,用于维持长时间尺度的功率平衡(几小时)、接纳新能源、作为备用电源,钒液流电池因其功率与能量具有独立的设计特点更适配于这类场景。在含有较大比例的光伏的微电网中,光伏在正午时光伏发电急剧升高时,锂电池需要快速充电吸收多余的功率;光伏在傍晚急剧下降时,钒液流电池可以放电补足电量,两者共同满足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储能需要。

2.2 微电网类型与储能技术适配

根据微电网的具体形态,对储能技术的要求不一样:接入主网的微电网的储能需要适应与主网的功率交换波动,要求储能装置实现快速灵活充放电管理,锂离子电池和钒液流电池的综合应用可以兼顾功率调节和电能储存能力;孤岛型的微电网(如边远山区的微电网)的储能主要支撑电压连续供给,钠离子电池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适合于此类微电网的储能应用;机动型的微电网对储能在尺寸、质量方面的关注,高密度能量电池(三元锂)是最佳选择。微网负荷的性质也决定应用储能技术的选择:工业型微电网的负荷有时冲击性强,需要高功率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提供电能,满足暂态功率支持;民用型微电网负荷变化平稳,储能要求低成本、长周期的钒电池、钠离子电池。

三、新型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并网控制策略

3.1 基于下垂控制的基础稳定控制

下垂控制是微电网中传统储能系统实现微电网的自主并网的方案,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f-P 和U-Q 下垂特性和控制实现多个储能系统功率的平衡分配。对于功率型储能如锂离子电池,采用 steep 下垂特性(高斜率),使其能快速响应功率变化;对于能量型储能如钒液流电池,采用 flat 下垂特性(小斜率),实现均匀能量输出。下垂控制是一种无需通信链路的可靠策略,适合孤岛运行的微电网。然而它存在静态误差,可通过引入虚拟阻抗或二次控制消除下垂静态误差,如在电压控制过程中附加一个补偿项,使所有储能系统的输出电压一致,使环流不出现。

3.2 模型预测控制的优化调节

模型预测控制(MPC)以滚动优化思想为基础,使用储能系统和微电网的数学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例如 5min )的新能源出力及负荷需求,通过最优储能系统充放电计划,尤其是对于含多种储能技术的微电网,可以进行多目标的优化(例如最小化运行费用或最大新能源消纳)。当预测到次日光伏出力较大时,模型预测控制MPC 提前控制钒液流电池放电至低SOC,为次日的光伏充电留出余量;当预测到负荷出现突变时,优先使用锂离子电池进行快速响应,并调整钒液流电池出力计划。模型预测控制结合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从而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微电网的经济型。

3.3 多储能协同控制策略

为多类电化学储能装置在微电网中的协同运行设计分层协同控制策略:底层是各储能单元的本地控制;中层是功率分配控制,根据各种储能技术的特性,将其功率指令分配给不同的储能技术,比如高频波动分量由锂离子电池分担,低频分量由钒液流电池分担;上层是能量管理优化,根据微电网的运行状态(如新能源出力、主网电价)制定长期储能计划,即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协同控制可以用多智能体系统来实现,各储能单元充当智能体,通过局部通信进行信息交换,在此基础上自主地决策自身的充放电行为,当锂离子电池的SOC 过低时,自动请求钒液流电池分担功率输出,避免过度放电,减缓寿命。

结语

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为微电网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锂离子电池适合功率型应用,钒液流电池适用于能量型场景,钠离子电池在成本敏感和恶劣环境中具有优势。通过下垂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及多储能协同控制策略,可实现储能系统与微电网的高效协同,提升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顾泽波 , 唐昕雅 , 黄鲲 , 等 . 新型电化学储能安全技术及标准研究 [J]. 电源技术 ,2025,49(06):1148-1158.

[2] 王正红 . 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化学储能关键技术探究 [J]. 华东科技 ,2025,(04):68-71.

[3] 韩犇 , 张琪 . 新型电力系统中功率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 [J]. 电工技术 ,2024,(S2):355-356+359.DOI:10.19768/j.cnki.dgjs.2024.2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