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探究
杨瑞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英德实验学校
引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逐步强调思辨能力培养,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语文学科核心能力,直接关联学生批判思维发展与人文素养构建;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思辨元素融入不足,任务设计碎片化,评价机制滞后等问题突显。探究立足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探索构建系统化思辨性学习任务群,旨在破解教学困境提升学生思辨品质,优化语文教学效能。
一、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现状分析,教学设计困境梳理
当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呈现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问题上;教师虽然认同思辨阅读价值却仍停留在浅层文本解读阶段,往往只关注字词句段训练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与价值判断。课堂提问多为封闭式,限制学生思维空间难以激发真正思辨意识;同时教材编排逻辑偏重经典文本解读,缺乏问题情境创设使思辨元素融入显得牵强附会。部分教师为应对考试过分注重标准答案训练,形成固化思维模式忽视学生个性化理解与批判性思维培养;这种应试导向使阅读教学陷入机械化困境,学生习惯被动接受权威解读缺乏质疑精神与思辨勇气。
深入分析教学设计层面困境表现为任务设计碎片化问题,教师在设计思辨性阅读任务时常常割裂文本整体语境,提供零散问题导致学生只能获得片段化理解而非系统思考能力。思辨任务难度梯度缺失,未能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设置递进式挑战,致使部分学生因难度过高产生畏难情绪,另一部分则因缺乏挑战而失去学习兴趣。思辨资源选择单一多局限于教材文本,缺乏多元文本对比阅读设计,限制了学生视野拓展与观点碰撞机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脱节问题严重,许多教师将二者割裂教学导致学生虽有思考却无法准确表达,影响思辨成果转化效果。
二、高中语文思辨性表达路径构建,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构建高中语文思辨性表达路径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建立螺旋上升结构,确立问题导向、思维触发核心理念。围绕关键问题设计表达任务能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审视文本,先培养观点提出能力,设置开放性问题激发独特见解;强化论证能力,引导运用多元证据支撑观点;注重反思能力,促进对思维过程进行元认知。这种递进式路径有效避免传统表达训练流于形式,使思辨成为内在驱动力而非外部要求;同时构建文本互涉、观点对话机制,通过多文本比较阅读促使学生在不同观点碰撞中形成批判思考,培养辩证思维习惯。教学模式创新应当探索问题链接 - 观点建构 - 思辨对话 - 表达重构四环节模式:问题链接环节设置思维引爆点;观点建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形成初步判断;思辨对话环节组织小组讨论完善个人见解;表达重构环节指导将思辨成果转化为规范表达。
以必修下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教学为例,应当设计思辨性表达任务群。开课伊始提出核心问题:“为何孔子对四位弟子各自志向评价不同?现代社会中,如何看待理想与现实关系?”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安排文本细读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四位弟子志向特点及孔子评价,形成初步思考。接着组织志向辩论会,学生分组扮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角色,从各自立场阐述志向价值,其他同学担任评论者提出质疑;通过角色扮演与辩论学生深入体悟人物精神世界,理解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思辨对话后引导学生反思四种志向对现代人生选择启示,完成“我心中理想国”主题写作,表达个人对理想与现实关系思考。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作为引导者,通过设问推动思考深入:子路心系军国大事,体现何种价值取向?曾皙追求闲适生活,与现代人追求生活品质有何异同?学生从对比中发现古今价值观念变迁,实现思辨能力提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中语文思辨性任务群实施策略,教学效果评价优化
思辨性任务群实施需构建多元整合结构,围绕核心主题选取相关文本,设计系列关联任务。主题整合型任务群能够突破单一文本局限,引导学生建立文化关联与思维联系;问题探究型任务群则以真实问题为引领,设计调查、分析等环节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能力进阶型任务群根据思辨能力发展规律,设计识别、分析、评价、创新四级任务,形成阶梯式挑战。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任务间内在联系,避免简单堆砌确保每项任务既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形成有机整体;同时任务设计应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增强问题情境真实性提升参与动机。教学效果评价应建立教学评一致性评价体系,确立思维深度、逻辑严密性等多维评价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通过学习档案袋、思维导图等工具记录思辨成长轨迹。
以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应当设计外交智慧与国家安全主题思辨任务群。先安排情境复原环节,学生分组研读春秋时期背景资料,绘制郑、秦、晋三国地理位置图,理解历史语境下国际关系复杂性;进行文本解析,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分析烛之武言辞策略及说服艺术,归纳其外交智慧。随后组织跨时空对话,设置情境:假如你是当代外交官,面对国际冲突,如何借鉴烛之武智慧解决问题?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古今外交智慧异同。最后安排外交模拟活动,学生扮演当代国际冲突各方代表,运用烛之武谈判艺术进行模拟谈判,体验外交决策复杂性。评价环节采用多元方式:一方面设计思辨能力评价表,包含史料运用、逻辑思维等维度,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撰写外交智慧反思录,记录思维变化过程。
结论: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遵循思维发展规律整合多元教学资源,构建系统化任务体系。通过问题导向、思维触发路径建构与四环节教学模式创新,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辨意识提升表达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主题整合、问题探究、能力进阶三类任务群设计与教学评一致性评价体系共同构成教学设计框架。思辨性任务群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文本解读深度与表达品质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促进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龚玲 .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4.
[2] 郑洁 . 大单元教学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探究 [J]. 2025.
[3] 林之炜 .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实践 [J]. 文学少年 ,2020(6):006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