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的配比设计及协同灭火机制研究

作者

刘蓉瑾

1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抚顺 113122 2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 抚顺 113122 3 沈阳煤炭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11

摘要:

本文针对煤矿火灾防治问题,深入研究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通过对多种材料的合理选择与配比设计,研发出一种高效的复合型灭火材料。详细阐述其配比过程,深入分析各成分在协同灭火中的作用机制,包括物理降温、隔绝氧气、抑制氧化反应等。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型灭火材料具有良好的灭火性能,为煤矿火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配比设计;协同灭火机制

一、引言

煤矿火灾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之一,不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大量浪费,还可能引发瓦斯爆炸等更为严重的事故,危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传统的灭火材料和技术在应对复杂的煤矿火灾场景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单一材料的灭火效果有限、灭火速度慢、易复燃等问题。因此,研发一种高效、可靠的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的研究现状

目前,常用的矿用灭火材料包括黄泥灌浆、惰性气体、凝胶、阻化剂、三相泡沫等,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缺点。例如,黄泥灌浆成本低、无毒且渗透性好,但流动性差,易堵塞管道,后期凝胶易开裂;凝胶防灭火技术成胶时间短、保水性能好,但原料成本高,前期与煤表面附着力差,后期高温失水后易收缩。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近年来对复合防灭火剂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通过将不同的材料进行复合,如将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粉煤灰和水玻璃复合制备三元复合胶体防灭火材料,提高了材料的早期抗压强度和防灭火效果,但仍存在水玻璃成本高的问题。还有研究开发了新型的复合防灭火材料,通过优化原料配比和制备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改进。

三、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的配比设计

3.1 材料选择

根据煤矿火灾的特点和灭火需求,选择具有不同特性的材料进行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基料:选择具有良好粘结性和保水性的材料,如海藻酸钠、羟乙基羧甲基纤维素等。海藻酸钠分子由古罗糖醛酸糖单元和甘露糖醛酸糖单元组成,能与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交联成网络结构;羟乙基羧甲基纤维素上有大量的羟基和羧酸根,能与金属离子通过氢键和化学交联形成网络凝胶结构,二者都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机械性能。

2.骨料:粉煤灰是一种常用的骨料,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在水化过程中能与胶体形成多种化学键,增加凝胶体系的机械性能,且与煤炭的粘附性强,容易下渗到煤炭表面。

3.交联剂:采用复合交联剂,由乳酸、乙酸与金属氯化物(如氯化铝和氯化锌)反应制备而成,再负载于膨润土上。不同金属交联剂的水解聚合速度不同,复合使用能均匀成胶速度,增强凝胶的致密性和强度。膨润土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微孔结构,能吸附金属交联剂,在溶胀过程中缓慢释放,延缓凝胶形成时间。

4.添加剂:包括发泡剂和泡沫稳定剂。发泡剂产生大量泡沫,在灭火前期起到隔热隔绝氧气的作用;泡沫稳定剂能提高泡沫的稳定性,使泡沫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效状态。

3.2 配比确定

经过大量实验研究,确定了以下最佳配比(重量份数):海藻酸钠 10 - 12 份、羟乙基羧甲基纤维素 10 - 12 份、粉煤灰 3 - 5 份、交联剂复合材料 15 - 18 份、改性硫酸钙晶须 3 - 5 份、泡沫稳定剂 0.5 - 1 份、发泡剂 1 - 2 份、水 150 - 160 份。其中,发泡剂为仲烷基磺酸钠和松香酸聚氧乙烯酯按重量比 1:1 混合而成;泡沫稳定剂由碳化硅 8 - 12 份、玻化微珠 6 - 9 份、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1 - 2 份、脂肪酸聚氧乙单酯 1 - 2 份、水 16 - 25 份制成。

3.3 制备工艺

将海藻酸钠、羟乙基羧甲基纤维素、粉煤灰和一半水搅拌混合 15 - 20min;

将泡沫稳定剂、发泡剂以及三分之一水高速搅拌 15 - 20min,然后将其与剩余原料一起加入步骤 1 的混合物中,搅拌均匀,得到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

四、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的协同灭火机制

4.1 物理降温作用

复合型灭火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在受热时会发生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环境和煤体的温度。此外,材料中的泡沫成分增加了散热面积,使得热量能够更快速地传递和散发,有效减缓了煤炭的氧化速度和温度上升,起到了物理降温的作用。

4.2 隔绝氧气作用

材料中的凝胶网络结构通过交联作用形成,能够有效地包裹煤体,阻止氧气与煤体的直接接触。同时,发泡剂产生的泡沫层覆盖在煤体表面,进一步隔绝了空气中的氧气,切断了燃烧所需的氧气供应。粉煤灰和膨润土在凝胶中的协同分散作用,增加了凝胶的致密性和与煤表面的粘附性,使得凝胶在成胶前,下层的粉煤灰就能粘附在煤炭表面,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止氧气渗透。

4.3 抑制氧化反应作用

复合型灭火材料中的添加剂含有阻化剂,这些阻化剂能够与煤炭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煤炭的氧化活性,从而抑制煤炭的自燃过程。同时,复合交联剂形成的凝胶网络结构不仅隔绝了氧气,还限制了煤炭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反应速率,进一步增强了抑制氧化反应的效果。这种多层次的阻氧化作用,使得复合型灭火材料在抑制煤炭自燃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五、实验验证与分析

5.1 实验设计

设置对比实验,分别使用传统灭火材料和研制的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对模拟煤矿火灾场景进行灭火实验。实验中控制火源大小、燃烧时间、环境条件等因素相同,记录灭火时间、灭火效果、复燃情况等数据。

5.2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的灭火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灭火材料,灭火效果更彻底,复燃率显著降低。在相同条件下,传统灭火材料灭火后复燃率达到 30% 以上,而复合型灭火材料复燃率低于 5%。

5.3 结果分析

复合型灭火材料的优异性能得益于其合理的配比设计和协同灭火机制。各成分之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物理降温、隔绝氧气和抑制氧化反应的作用,从而实现了高效灭火和防止复燃的效果。

六、结论

本文通过对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的配比设计及协同灭火机制的研究,成功研发出一种性能优良的矿用复合型灭火材料。该材料具有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灭火效果好、不易复燃等优点,为煤矿火灾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材料的配比和制备工艺,探索更多新型材料的应用,以提高灭火材料的性能和适应性。同时,加强对灭火材料在实际煤矿火灾场景中的应用研究,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传清,陶维国,掌奕然,等. 采煤工作面空冷器位置及风流参数优化研究[J]. 煤矿安全,2024,55(6):84−90.

[2]李涛,邹英杰,范洪冬,等. 基于DBD-Net的InSAR矿区开采沉陷盆地检测方法[J]. 煤矿安全,2024,55(4):177−186.

[3]南华, 赵贝贝, 王帅, 罗明. 锚固体后置膨胀性对围岩径向增压的影响[J]. 煤矿安全, 2023, 54(5): 232-239.

[4]许延春, 苗葳, 宛志红, 叶精灵, 李磊, 邢晁瑞. 底板加固改造工作面“双关键层”控水模型[J]. 煤矿安全, 2023, 54(5): 63-71.

[5]杨木林, 武 懋, 李建华, 吴榕真, 贺艳军. 散体矸石力学参数标定与矸石山边坡稳定性分析[J]. 煤矿安全, 2021, 52(1): 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