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究

作者

王维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邮编:157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思政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关键词:思政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策略

1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可以精心挑选那些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种子。其次,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反映国家历史、文化、英雄人物等内容的课文,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再者,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至关重要。语文课程中涉及的许多社会问题和人物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最后,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还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分析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判断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

2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教育效果

多媒体资源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和思政教育元素,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象化,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我不能失信》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宋庆龄遵守诺言的故事,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和个人的责任感。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将课文中的思政元素传达给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践行诚信的短片,这些短片可以包括著名人物的诚信故事、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以及诚信缺失的后果等,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并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诚实守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将课文《我不能失信》的故事情节制作成生动的动画短片。通过观看动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最终选择的过程,并思考“如果我是视频中的小主人公,我会怎么做?”进而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在观看动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重现故事情节,并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处理朋友和做客之间的矛盾?”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一组关于诚信的图片展板,这些图片可以展示不同情境下的诚信行为和失信行为,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诚信在不同场合中的重要性,并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诚信表现情况,进而实现将思政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2.2引入生活案例

生活乃学生最为熟知之领域,相较于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并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课文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相关生活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对比,并鼓励他们就相关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与思考,从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讲授《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播放近期新闻报道中关于有人不顾个人安危营救落水儿童的片段,随后引导学生探讨:雷锋与营救落水儿童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他们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少年儿童,虽然应远离水源,但若遇到落水者,我们应如何智慧地进行救援?通过将生活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不仅接受了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的教育,还学会了如何智慧地进行救援,以及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如何应对,同时,也接受了珍爱生命的教育,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师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课堂上的实现。

2.3创设情境教学,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情境教学是一种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中,通过模拟或重现真实场景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例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的文学沙龙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鲁迅、他的朋友、读者等,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对话,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他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通过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在情感上与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共鸣。通过情境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深化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是多元化的,包括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入生活案例以及创设情境教学等方法。这些策略不仅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未来,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娜,杨晓洁.课程思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25):121-123.

[2]李延秋,石慧.课程思政下的混合式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