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作者

杨燕

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一、【课标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石壕吏》是初中阶段古典诗歌学习的重要篇目,期望能够通过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本课教学对应课标的具体要求:

1. 学科概念方面:通过学习理解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概念,把握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认识唐代诗歌的重要地位。

2. 素养培养要求: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杜甫诗歌语言的精炼与生动,感受其叙事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理解诗人的人文关怀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杜甫诗歌艺术特点,培养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发展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业要求:准确朗读,理解内容,分析思想感情,感受艺术手法,联系历史背景,进行个性化解读与评价。

4.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核心,采用情境导入—文本解读—拓展延伸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感受杜甫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遵循以读为本、以情促思的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运用如情境创设、小组讨论、朗读感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理解杜甫诗史的特质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价值。

教学过程中将古代诗歌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永恒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设计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石壕吏》内容,把握叙事线索。

学习重要词句,理解其表达效果。

把握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节奏和情感变化。

通过细读,掌握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通过情境再现,深化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战争的痛恨。

培养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内容,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把握情感变化,体会杜甫的人道主义关怀。

难点

理解特殊词语和表达方式,把握艺术效果。

分析现实主义诗歌特点,体会诗史价值。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歌原文、注释、背景资料、相关图片)音频资源(朗诵音频)

工作单(阅读任务、讨论题目、拓展活动)

相关历史资料(安史之乱背景、杜甫生平)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历史情境再现

播放安史之乱视频,呈现战乱场景。

简介历史背景和杜甫经历。

诗人介绍

简述杜甫生平与创作特点,解释诗史称号。

提问: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

诗题解析

解释石壕吏含义。

提问:从诗题看,这首诗可能讲述什么故事?

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聆听。

学生默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注释讲解

解释重点字词和背景。

内容梳理

小组讨论:故事内容和人物。

梳理叙事线索。

深读品味

分段解读

将诗分为四部分详细分析。

重点句段赏析

分析“三男邺城戍”等句段。

探讨“室中更无人”的语言特点。

品味“夜久语声绝”的艺术表现。

艺术特色分析

讨论叙事特点和手法效果。

分析语言特色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将《石壕吏》与杜甫其他现实主义诗歌如《三吏》《三别》中的其他篇目进行比较。

探讨杜甫与白居易等其他现实主义诗人作品的异同。

现实意义探讨

讨论:《石壕吏》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和平年代珍惜当下,担当责任?

总结提升诗歌主题总结

学生分享对《石壕吏》主题的理解。

教师引导归纳:《石壕吏》真实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价值阐释

简述《石壕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强调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历史价值和永恒意义。

课堂总结学生概括所学。

教师总结:《石壕吏》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刻画了战争中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现了杜甫" 诗史" 的特质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选择《三吏》《三别》中的另一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短文。

创作一首反映社会现实或表达人道主义情怀的现代诗歌。

三、【教学反思】

教学《石壕吏》这一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使我深刻体会到古典诗歌教学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解读,更是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体悟情感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古典诗歌的亲近感,提升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古代语言文字的理解障碍、对历史背景的陌生感,以及对诗人情感的共鸣难度,都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耐心引导才能克服的挑战。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认识到古典诗歌教学应当立足文本、关注学生并面向生活。《石壕吏》的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字词句的解读层面,而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关怀,将古代诗歌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现实意义。

反思整个设计仍有优化空间。如何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平衡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文本解读与情感体验以及传统理解与现代关照,需要不断探索。今后我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让古典诗歌在现代课堂焕发新生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