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材料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皮永芬

盈江县幼儿园

引言:生活化材料美术教学为创新教学形式,将日常可得物品转化为艺术创作材料,不仅节约教学成本,更能培养幼儿环保意识与创新思维。文章聚焦生活化材料美术活动实践应用,通过系统化探究材料选择、分类标准、加工处理方法及教学组织策略,为美术教学提供实用参考,希望能够构建经济、环保、高效美术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选择与分类

生活化材料美术活动要求教师或幼儿具备敏锐观察力,能从日常环境中发现艺术价值。选材时应遵循安全无害、易于获取、便于加工以及质感丰富等原则。安全性为首要考量,确保材料无毒无害无尖锐边缘,可获取性保证持续稳定供应,可加工性考虑幼儿操作能力限制,质感多样性则能满足不同表现需求。现实生活中可用材料十分丰富,可按来源渠道分为家庭废弃物、自然采集物、工业边角料三大类。家庭废弃物包括纸类制品如报纸杂志包装盒,塑料制品如饮料瓶餐盒购物袋,织物类如旧衣物床单毛线,金属类如易拉罐瓶盖铁丝等。

自然采集物包括植物类如树叶花瓣果实种子,矿物类如沙石泥土等。工业边角料包括木材废料、皮革碎片、布艺残料等。按材质特性可分为硬质材料、软质材料与混合材料。硬质材料如纸板木块金属片,适合制作结构性作品;软质材料如布料棉花海绵,适合制作柔性作品;混合材料则兼具多种特性。按表现效果可分为平面材料、立体材料与特殊材料。平面材料如纸张布料,适合拼贴剪纸等;立体材料如盒子瓶子,适合空间造型;特殊材料如透明反光材质,能产生独特视觉效果。合理选择分类生活化材料,能够确保美术活动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材料本身艺术潜力。

二、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加工与处理

初步环节包括清洁消毒工作,纸类塑料类可采用清水擦拭晾晒方式处理,织物类需彻底清洗晾干,自然采集物则须除去杂质虫卵,部分材料可喷洒稀释酒精进行简单消毒。形态改变环节中,根据创作需求调整材料形状大小,教师需要使用剪切技法处理纸张布料塑料片等平面材料,折叠技法使纸类织物类呈现立体效果,编织技法将绳线藤条塑料条等交织成网状结构,撕裂技法令材料展现自然肌理,压制技法改变厚度形态,钻孔技法创造透光效果,缝合技法连接织物类材料。表面处理环节主要改变材料质感视觉表现,着色技法使用水彩丙烯染料等增添色彩,磨砂技法增加粗糙质感,上光技法提升光泽度,拼贴技法组合多种材料形成丰富视觉层次,压印技法创造独特纹理,烫印技法适用某些塑料材质处理。

功能强化目的是增强材料实用性稳定性,粘合技法使用胶水双面胶热熔胶等连接不同材料,增强技法添加支撑结构提高牢固程度,防护技法如喷涂保护漆防水剂延长作品使用寿命,密封技法防止自然材料腐烂变质。创意变形环节则挖掘材料潜在艺术价值,解构重组技法将物品拆解后按新逻辑组合,联想转化技法根据形态特征赋予新含义,多材料混搭技法结合不同材质优势创造新效果,叠加技法通过层层堆叠产生丰富空间感,悬挂技法利用重力效应形成动态美感。加工处理过程应遵循材料本质特性,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导致失去原有魅力,注重工具使用安全,预防操作风险。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师应选择适宜难度加工方法,低龄幼儿可采用简单剪贴折叠技法,高龄幼儿则可尝试复杂编织缝合解构技法,循序渐进培养材料处理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组织与实施

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体系,包括认知层面使幼儿了解材料特性应用价值,技能层面掌握基本加工处理方法,情感层面培养环保意识审美能力。教学内容设计应包含材料认知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各类生活材料艺术潜力;技法学习环节,通过示范讲解使幼儿掌握基本加工处理技巧;创作实践环节,鼓励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个性化作品;展示评价环节,组织交流分享创作心得体会。教学资源准备方面,需收集整理优秀案例作品提供创作参考,准备必要工具如剪刀胶水颜料刻刀等,规划适宜场地确保操作空间充足,制定安全预案防止意外发生。活动实施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材料到多材料组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示范法直观展示关键操作步骤,探究法鼓励幼儿自主发现材料特性,合作法组织小组活动促进互相学习,游戏法通过趣味活动提高参与积极性,项目法围绕主题开展系列创作活动。

教师从传统教学转变为学习引导,给予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空间,适时提供技术指导精神鼓励。评价机制应坚持多元化原则,关注过程评价而非单纯结果评价,鼓励创新表现而非模仿复制,建立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学习效果。活动延伸环节可组织校园作品展览增强成就感,开展社区宣传活动扩大影响范围,建立电子作品档案记录成长轨迹,举办材料回收活动强化环保理念。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调整教学难度节奏;强调安全指导,预防操作风险;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需求;重视材料节约,避免资源浪费;合理控制时间,保证活动完整性。跨学科整合方面,可结合科学课程探讨材料物理化学特性,结合语文课程进行主题创作表达,结合数学课程学习几何构成规律,形成学科融合育人模式。通过科学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生活化材料美术活动育人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结论: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应用,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拓展美术教育内涵。通过科学选择分类、合理加工处理、有效组织实施能够充分发挥生活化材料独特优势。此类活动不仅降低教学成本,更能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生活化材料美术活动能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审美发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未来应关注不同年龄段适用材料探索,拓展应用领域范围,完善评价体系建设,推动生活化材料美术教育理论实践深入发展,为美育教育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傅丽清 . 生活化材料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 [J]. 教书育人 ,2025,(07):19-21.

[2] 金芝琼 .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策略 [J]. 教育界 ,2024,(18):131-133.

[3] 陈莹 .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应用探究 [J]. 成才 ,2024,(0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