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前书写视角下大班幼儿日记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实施路径

作者

王甜甜

第二师师直幼儿园

一、引言

前书写(emergent writing)是指幼儿在正式学习书写之前,通过涂鸦、符号、图画等形式表达思想和语言的过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 Marie Clay于 1966 年提出,现已成为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 5-6 岁的大班幼儿来说,前书写活动不仅能促进其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还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研究表明(Bloodgood, 1999),经常参与前书写活动的幼儿在小学阶段的读写能力显著优于同龄人。写日记作为一种常见的前书写活动,能够帮助幼儿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并逐步建立书面语言的意识。本文将以写日记活动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大班幼儿的前书写活动。

二、前书写活动的教育价值

(-) 促进手部精细动作发展

大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尚未完全发育,前书写活动(如写日记)可以通过涂画、描摹、书写简单符号等方式锻炼其手部控制能力,为未来的正式书写奠定基础。神经科学研究表明(James & Engelhardt, 2012),前书写活动能激活儿童大脑中与语言处理和动作控制相关的区域,促进神经通路的形成。

(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写日记时,幼儿需要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有助于丰富其词汇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逐步向书面语言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自然地尝试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符号,这种 " 语言编码 " 过程对认知发展具有独特价值(Tolchinsky, 2003)。

(三)增强观察力和记忆力

幼儿在记录日常生活时,需要回忆和观察细节,这有助于培养其观察力和记忆力。_ 通过日记记录,幼儿会逐渐发展出 " 选择性注意 " 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中的重要事件(Kress, 1997)。

(四)促进情感表达和社会性发展

日记不仅是记录工具,也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幼儿可以通过日记分享快乐、宣泄情绪,教师和家长也能借此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Erikson, 1950),这一阶段的情绪表达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五)为幼小衔接做准备

前书写活动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通过写日记,幼儿能初步掌握书写的基本规则(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减少进入小学后的适应困难。追踪调查显示(Puranik & Lonigan, 2011),具备良好前书写经验的幼儿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业适应期平均缩短2-3 个月。

三、写日记活动的实施策略

(-) 创设丰富的书写环境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 " 日记角 ",提供各种书写工具(如彩笔、蜡笔、铅笔)、不同样式的日记本(如空白本、带线条的本子)以及图片、贴纸等辅助材料,激发幼儿的书写兴趣。环境创设应遵循 " 可及性 " 和 " 吸引力 " 原则(Neuman & Roskos, 1993),即材料要便于取用且能引发探索欲望。

(二)采用多样化的日记形式

由于幼儿的书写能力有限,日记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例如:

1、图画日记。幼儿用绘画记录一天的经历,教师或家长帮助添加文字说明。研究表明(Baghban, 2007),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最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2、符号日记。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或标志(如太阳表示晴天、笑脸表示开心)表达内容。

3、口述日记。幼儿口述,成人代写,逐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书写。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双语儿童(Reyes, 2006),可以降低语言障碍带来的挫败感。

(三)结合生活经验,激发书写动机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记录有趣的生活事件,如 " 今天的户外活动 "、" 我最喜欢的玩具 " 等,让日记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增强其表达欲望。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Vygotsky, 1978),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最有利于儿童发展。

(四)提供个性化指导

由于幼儿的书写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给予个别化支持:

一是对书写能力较弱的幼儿,鼓励其用图画或符号表达;" 写作发展连续体" 理论(Sulzby, 1985),尊重每个儿童的发展节奏。

二是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引导其尝试书写简单的汉字

(五)鼓励分享与交流

定期组织 " 日记分享会 ",让幼儿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日记内容,既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增强自信心。社会学习理论强调(Bandura, 1977),同伴示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可能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幼儿书写兴趣不足

对策:

活动为例,探讨如何在大班幼儿中开展前书写活动,分析其教育价值、实施策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参考。

1、采用游戏化方式,如”小小记者””日记小明星”等,提高参与度;研究表明(Pellegrini, 1985),游戏情境能使学习效果提升 40% 以上。

2、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日记主题,避免强制要求。

(二)书写能力差异大

对策:

1、分层指导,不强求统一标准;

2、提供描红本、字卡等辅助工具,帮助幼儿逐步提高书写能力。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 1983)提示我们,应该用多种方式评估儿童的进步。

(三)家长对前书写的误解

部分家长可能认为" 前书写就是提前学写字",甚至要求幼儿写复杂汉字。

对策:

1、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方式普及前书写的科学理念;建议使用”发展适宜性实践”(DAP)框架(NAEYC, 2009)与家长沟通。

2、鼓励家长参与亲子日记活动,以鼓励为主,避免过度干预。

五、 结论

写日记作为一种前书写活动,对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手部协调、观察力和情感表达均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生活化和个性化,避免过早强调书写规范,而应以培养幼儿的表达兴趣和书写习惯为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前书写的核心价值在于思维表达而非书写技巧,这与小学的正式书写教学有本质区别。_ 同时,家园合作也至关重要,家长的支持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前书写活动,为未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_ 建议未来研究可以追踪比较不同前书写活动对幼儿长期发展的影响,为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3.

2. 周兢 . 幼儿园语言教育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4.

3. 黄娟娟 . 前书写活动在幼儿园的实践与探索 [J]. 学前教育研究, 2018(5).

4. 张明红 . 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