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丰富校外活动,促进乡村美术剪纸课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刘秋华

横州市石塘镇灵竹小学  530309

引言: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育途径传承和发扬剪纸文化,成为当前有待解决重要课题。乡村美术剪纸课程设置初衷在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传承民族文化,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重重困难;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重要补充和延伸,为剪纸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通过系统化、多元化活动设计能够有效破解以往的教学模式局限性。

一、审视现状,剖析乡村美术剪纸课传承困境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成为首要障碍,大部分乡村学校缺乏专业剪纸教师,现有美术教师对剪纸技艺掌握程度有限,无法提供系统性、专业化指导;教师培训机会稀少,专业发展空间狭窄导致教学水平提升缓慢。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许多乡村学校缺乏基本剪纸工具和材料,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课程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更新机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乡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知淡薄,现代娱乐方式冲击使得剪纸艺术吸引力下降。

家庭教育环境对剪纸文化支持不足,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社会环境层面乡村文化氛围日渐淡化,传统手工艺人逐渐减少,剪纸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危机;学校与社区联系松散,未能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错失了丰富教学内容良好机会。评价体系也制约着课程发展,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文化内涵传承,导致学生对剪纸艺术理解浮于表面。

二、拓展渠道,构建校外活动多元实践平台

社区文化中心是重要载体,通过与当地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深度合作,定期举办剪纸展览、技艺展示、文化讲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环境。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社区剪纸工作坊,邀请民间艺人担任指导教师,教学传统技艺和文化内蕴,让学生在真实文化情境中感受剪纸魅力。家庭教育平台发挥基础作用,通过家长学校、亲子活动等形式提升家长对剪纸文化认知水平,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织家庭剪纸比赛、作品展示等活动增强家庭成员参与积极性,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校际交流平台拓宽学习视野,与城市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开展剪纸文化交流活动,让乡村学生接触不同教学理念和方法;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设剪纸文化学习网站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互动功能,突破地域限制障碍。

桂美版三年级上册《剪折的鱼》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元平台资源,将课堂教学向校外延伸拓展,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到当地渔村实地观察各种鱼类形态特征,收集不同鱼类图片资料,邀请村中老渔民讲述与鱼相关民间故事和传说,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置鱼类剪纸作品展览区,展示历代艺人创作鱼形剪纸精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剪纸艺术魅力;家庭实践环节中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剪纸鱼作品,分享家庭中与鱼相关美好回忆和故事。通过网络平台播放著名剪纸艺术家示范视频,让学生学习专业剪鱼技法;组织校际交流活动,与其他学校学生分享各自创作剪纸鱼作品,交流不同创作思路和技巧心得;在当地传统节庆活动中展示学生剪纸鱼作品,让更多社区居民了解和欣赏学生创作成果。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模式,打造剪纸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师资培训体系,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专业院校进修学习,邀请著名剪纸艺术家到校指导交流,设立剪纸文化传承人才奖励基金,激励更多教师投身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学生剪纸特长培养机制,选拔具有艺术天赋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为其提供更多展示和发展机会;课程体系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构建递进式课程结构,从基础技能训练到文化内涵理解,再到创新设计应用形成完整学习链条。开发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教材和教具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将剪纸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创新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不仅关注技能掌握情况更注重文化理解和创新能力发展;社会参与机制创新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相关部门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合作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源泉。

桂美版三年级下册《瓶子的“花衣裳”》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创新模式运用效果,教学设计中将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引导学生为废旧瓶子设计制作剪纸装饰,既传承了剪纸文化又培养了环保意识。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从设计构思到制作装饰全过程,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邀请社区环保志愿者和剪纸艺人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形成多元化指导团队。建立作品评价展示机制,不仅展示最终成果更注重展示学生创作过程中思维发展和技能提升历程;组织学生将装饰好瓶子当做礼品赠送给社区独居老人,实现艺术创作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和分享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可供其他学校参考借鉴教学案例;建立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定期了解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剪纸文化认知变化和技能发展情况。

结论:乡村美术剪纸课程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和持续投入,通过深入分析现状问题拓展校外活动渠道,创新教育模式能够有效破解传承困境,推动剪纸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丰富多彩校外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技艺水平,更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未来应继续完善相关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传统文化传承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海涛 , 尹宝莹 . 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J]. 活力 , 2010(10):1.

[2] 凌伟国 . 浅谈小学美术剪纸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J]. 新课程学习 ( 上 ),2013(2).

[3] 徐路雯 . 剪纸艺术在美术教育领域的传承[D]. 沈阳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