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运行中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雷震霄
36220219910504485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能源,电力工程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质量。近年来,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多样。一旦电力工程运行出现不稳定情况,可能引发停电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深入分析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优化策略,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工程运行中的稳定性概述
电力工程运行的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或遭受扰动后,能够保持电压、频率等参数在允许范围内,持续向用户提供可靠电能的能力。它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民生保障及经济发展。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稳定性受多重因素影响。设备性能衰减、负荷波动、极端天气、调控系统失灵等,都可能引发电压骤降、频率失衡甚至停电事故。保障稳定性需统筹设备运维、负荷调控、环境防护及系统优化,通过技术升级与管理强化,确保电力供应连续、安全、高效,为社会运转提供坚实能源支撑。
二、影响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2.1 设备因素
电力设备是电力工程运行的基础,其性能和状态直接影响运行稳定性。发电设备、输电设备、变电设备及配电设备等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能因老化、磨损、绝缘损坏等问题导致性能下降。例如,发电机的转子、定子绕组若出现故障,会影响发电效率和电能质量;输电线路的导线、杆塔、绝缘子等部件若发生损坏,可能导致线路跳闸、短路等故障;变压器的铁芯、绕组若出现绝缘老化,会降低其绝缘性能,引发故障。此外,设备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劣质设备在运行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影响电力工程的整体稳定性。
2.2 负荷因素
电力负荷的波动是影响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电力负荷受季节、时间、行业生产等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在用电高峰期,如夏季的空调用电高峰、冬季的取暖用电高峰,电力负荷急剧增加,可能导致发电设备、输电线路等长期处于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状态,增加设备故障的风险。而在用电低谷期,负荷大幅下降,可能使电力系统的频率、电压偏离正常范围,影响电能质量和设备运行安全。此外,大型工业设备的启停也会造成负荷的突然变化,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冲击。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自然环境方面,雷电、暴雨、大风、高温、严寒、冰雪等极端天气可能对电力设备和线路造成损害。例如,雷电可能击中输电线路或变电站设备,引发设备绝缘击穿、线路跳闸;暴雨可能导致变电站进水、杆塔基础被冲刷;大风可能吹断导线、吹倒杆塔;高温会降低设备的散热效率,影响设备性能;严寒和冰雪可能导致导线覆冰、绝缘子闪络等。此外,工业污染、大气腐蚀等环境因素也会加速电力设备的老化和损坏,降低电力工程运行的稳定性。
2.4 调控因素
电力系统的调控能力是保障运行稳定性的关键。调控系统包括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系统、安全自动装置等,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维持电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若调度自动化系统出现故障,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电力系统的运行信息,会影响调度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继电保护系统若配置不当或动作失灵,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无法快速切断故障线路,可能导致故障范围扩大;安全自动装置若不能正常工作,无法在系统出现不稳定情况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会加剧系统的不稳定程度。此外,调控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也会影响电力工程的运行稳定性,操作失误或应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事故。
三、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的优化策略
3.1 强化设备管理与维护
加强对电力设备的管理和检修是提高运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首先在设备采购阶段要严把设备关,采购性能可靠、质量过硬的设备,在源头上杜绝设备故障隐患。其次要健全完善的设备巡检、维护制度,对发电设备、输电设备、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等按要求进行定期的检查、测量和维护工作。对老化严重、磨损严重的设备及时维修或更换;对设备的绝缘性能、机械性能等按要求定期检测,使设备维持良好的运行状况。
3.2 优化负荷管理与调控
电力负荷的合理管理和控制,才能保障电力工程运行的稳定性。首先是电力负荷预测工作,分析过往各时段电力负荷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准确预测不同用电时段下的电力负荷,为电力系统调度和运行提供依据。其次是需求侧管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削峰填谷,如用分时电价方式让用电者在低峰时期用电,减小用电高峰时期负荷压力;推广蓄能技术,如电动汽车蓄能、储能电站等蓄能手段,平衡电力负荷。
3.3 提升环境适应能力
通过提高电力工程环境适应性,能够降低环境对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在电力工程设计建设和工程建设过程中,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采取一定的防护手段。如在多雷区域加大防雷措施建设力度,如建设避雷针、避雷器、接地等;在多暴雨、洪水灾害地区,提高变电站、杆塔的防洪标准;在高温、严寒地区,选择适应高温或低温环境的设备,采取散热或保温等措施;另一方面,加强对电力设备的防锈处理,及时对设备进行清洁、刷漆等维护措施,减少工业污染和大气的腐蚀;加强极端天气预警,将预警信息提前发布,极端天气发生前采取措施,如加大设备维护、部分线路断电等防范措施,减少危害。
3.4 完善调控系统与人员培训
升级调控系统和强化人员培训。调控系统是电力工程重要的协调控制系统,应对现有调控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升级调控系统需要使用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系统、安全自动装置系统,以提高电力工程运行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调度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和处理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并应用到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为调度人员提供决策支持;继电保护系统能够动作准确,快速切除故障线路;安全自动系统能够在电力系统不稳定时迅速执行控制措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提升调控人员操作水平和能力,优化调控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能力,使调控人员能够及时使用自动化设备,必要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维持电力工程系统的稳定运行。
结论
电力工程运行的稳定性是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保障,受到设备、负荷、环境及调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强化设备管理与维护、优化负荷管理与调控、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及完善调控系统与人员培训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电力工程运行的稳定性。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还需持续关注影响运行稳定性的新因素,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优化技术和方法,推动电力工程运行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明 . 电力工程运行中的稳定性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22):4-6.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522002.
[2] 周 媛 , 张 宇 . 电 力 工 程 技 术 在 电 力 调 度 运 行 中 的 应 用 [J]. 门窗 ,2017,(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