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保育专业音乐教学探究

作者

吴剑虹

凤城市职业教育中心 118100

引言

中职保育专业肩负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任,音乐教学作为其核心课程,不仅需提升学生艺术技能,更应渗透思政教育,塑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爱心责任与文化自信。当前,部分院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难以满足“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基于此,探究课程思政与中职保育专业音乐教学的融合路径,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题。

一、课程思政融入中职保育专业音乐教学的价值

(一)强化职业伦理与责任意识

保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幼儿,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爱心、耐心与责任感。音乐教学可通过情感共鸣的深度激发,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认同:如在赏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感恩主题作品时,通过剖析歌词中“培育新一代”的奉献精神,结合幼儿教师日常工作场景的视频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职业价值,激发对幼教事业的情感认同,逐步树立“以幼为本、育人为先”的职业伦理观,为未来岗位中的责任担当奠定心理基础。

(二)厚植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将传统民族音乐资源系统融入教学体系,是培育文化传承意识的重要路径:选取江苏民歌《茉莉花》、陕北童谣《蓝花花》等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唱过程中引入民俗文化讲解(如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陕北民歌的信天游特点),通过“音乐聆听—文化解读—实践表演”的三维教学,让学生在掌握旋律演唱技巧的同时,深入理解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基因。这种“技道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又能为其未来在幼儿园开展文化启蒙教育(如传统节日音乐活动)储备教学能力,实现文化传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

(三)提升审美素养与情感育人能力

音乐课程天然蕴含真善美的教育因子,可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塑造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育人思维: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的声部配合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旋律和谐”延伸至“人际和谐”的哲理思考;舞蹈《烛光里的妈妈》的肢体语言教学中,结合亲子情感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感恩”主题的具象化理解。学生在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如节奏感知、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可将这些体验转化为未来幼教工作中的育人策略——例如,用改编的民谣《三字经》培养幼儿语言节奏感,以音乐游戏《丢手绢》渗透规则意识,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保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

(一)思政元素挖掘浮于表面,融合逻辑生硬

部分教师对音乐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停留在“形式化”层面,未能深入剖析作品的情感内核与职业关联价值。例如,在教授儿歌《两只老虎》时,仅完成歌词教唱与节奏训练,未结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如 3-6 岁具象思维特点)延伸探讨歌曲中“重复句式”对幼儿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未关联“爱护动物”“规则意识”等职业素养培育点。这种“贴标签式”的思政融入,导致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缺乏内在逻辑衔接,难以通过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实现德育浸润。

(二)教学模式固化单一,实践育人场景缺失

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灌输为主,缺乏与保育职业场景的深度联动。例如,未围绕幼儿园真实工作需求(如“六一”儿童节演出策划、亲子音乐活动设计)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学生仅能在封闭课堂中完成技能训练,无法将儿歌弹唱、舞蹈创编等技能转化为“在幼儿群体中组织音乐活动”的职业能力。这种脱离岗位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职业适应性不足,难以胜任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思政渗透与艺术启蒙任务。

(三)评价体系侧重技能指标,德育导向功能薄弱

现有评价体系过度聚焦音准、节奏、演奏技巧等技术性指标,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职业价值观及思政素养的综合考核。例如,在合唱教学评价中,未将“团队协作精神”“幼儿教育理念应用”“文化传承意识”等维度纳入评分标准,仅以音准正确率、声部配合度等量化数据评定成绩。这种“重技能轻德育”的评价导向,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水平,也难以发挥教学评价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引导与反馈作用。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保育专业音乐教学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技能与思政双维度融合

首先,确立“艺术技能+职业素养”双目标体系,聚焦保育岗位需求,强化儿歌弹唱、幼儿舞蹈创编等核心技能,要求学生熟练弹奏经典幼儿歌曲、掌握分龄韵律操创编。其次通过《虫儿飞》等作品渗透特殊幼儿关怀,依托《三字经》童谣强化文化传承,以音乐剧编排培养团队协作,实现技能传授与伦理培育的有机统一。最后,通过播放“孔融让梨”动画短片、组织“孝亲主题”歌词创编等活动,将传统蒙学经典从机械背诵转化为“尊老爱幼”价值观的具象化理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观塑造”的育人跃升。

(二)优化教学内容:思政元素与职业场景结合

首先,选取《我和我的祖国》幼儿改编版、古筝曲《渔舟唱晚》、音乐剧《天使的翅膀》等作品,分别渗透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如通过《渔舟唱晚》配套《滕王阁序》朗诵,解析民乐与古典文学关联;以音乐剧角色扮演探讨幼儿教育中的倾听与冲突处理,提炼职业伦理要点。其次,围绕幼儿园一日活动、节庆活动与特殊教育需求设计任务:创编含礼貌用语的《晨间活力操音乐》,融入中秋民歌演唱与亲子互动的节日方案,引入奥尔夫音乐疗法开展特殊幼儿社交训练,推动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的精准对接。

(三)创新教学方法:情境化与实践驱动

首先,利用多媒体构建“虚拟幼儿园课堂”,通过观摩《数鸭子》教学视频并分组模拟授课,从教态、环节设计、思政融入等维度实操训练;设置幼儿哭闹、乐器故障等虚拟场景,强化“以幼儿为中心”的应急处理能力。其次,以“幼儿园音乐课程开发”为项目载体,完成“调研—设计—实施—反思”全流程:通过问卷分析幼儿音乐认知特点,编写含环保、安全等思政元素的《四季音乐主题活动方案》,并在附属幼儿园试点优化,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最后,融合多学科开展教学:与心理学结合开设《音乐治疗在幼儿情绪管理中的应用》工作坊,以《雪绒花》案例解析音乐安抚技巧;与美术联动开展“听乐绘梦”活动,通过《森林狂想曲》引导绘本插画创作;与健康领域结合创编《幼儿体态律动操》,融入作息健康理念,实现艺术与多领域协同育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职保育专业音乐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通过目标重构、内容优化、方法创新与评价改革,可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有情怀、精技能、善育人”的新时代保育人才。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动态对接幼教行业需求,让音乐教学成为传递爱与责任的桥梁,为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温暖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华.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20.

[2]赵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幼儿教育研究,2022(4):85-87.

[3]周伟.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教育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9):102-105.

作者简介:吴剑虹,1974 年 6 月,女,蒙古族,辽宁凤城,本科,高级讲师,音乐。

《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名称: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保育专业音乐教学探究 课题编号:LZY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