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李凤磊
沈阳市辽中区第三小学
引言:音乐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具有特殊价值。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关键期,对美感事物表现出天然亲近与好奇心,此时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然而现实教学中往往忽视审美培养,过分注重技能训练或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对音乐真正美感体验不足。文章围绕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展开讨论,希望能够探索一条融情感体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于一体音乐审美教育路径。
一、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审美兴趣
音乐教学情境构建需从物理环境与心理空间两方面着手。教室环境布置应充满艺术气息,可悬挂音乐家肖像、展示各类乐器图片、摆放小型乐器模型形成视觉艺术冲击;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营造沉浸式音乐环境,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一入课堂即被美感氛围包围;巧妙利用灯光变化增强情感共鸣,如欣赏欢快曲目时采用明亮光线,聆听忧伤乐曲时使用柔和灯光。除物理环境外教师还应营造宽松愉悦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尊重个体审美差异避免正确与错误简单划分。
教师应当通过生动形象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他们建立音乐与生活联系,如将《春江花月夜》比作一幅流动山水画,让学生在想象中看见月光照耀下江面波光粼粼景象。组织音乐会、音乐剧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进校园,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高雅艺术机会。通过多感官刺激与丰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美感敏锐察觉能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音乐世界兴趣与热情。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审美认知
音乐教学内容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视野与品位形成,应打破传统单一教材模式,构建多元化音乐素材库。引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包括我国传统民乐如《梅花三弄》《高山流水》,西方古典名曲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让学生接触人类优秀音乐遗产;注重不同文化背景音乐引入,如非洲鼓乐、印度拉格、中东阿拉伯音乐等,培养学生跨文化审美视野;适当选取优质流行音乐、影视配乐,拉近音乐与学生生活距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创作情境与内涵,如介绍《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抗战时期民族精神。可开展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跨学科融合学习,如音乐与绘画关系探索,让学生聆听德彪西《月光》同时欣赏印象派画作,感受两种艺术表现手法异同。通过音乐作品比较分析活动,如对比聆听不同演奏家演绎同一作品差异,培养学生细微审美辨别力。
音乐教学应围绕美感体验—美感认知—美感创造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展开。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引导他们从自然界声音、人声表现、乐器音色等方面体验音乐美感,如组织聆听雨声活动,让学生闭眼感受雨滴节奏变化;进阶阶段注重提升学生音乐理解能力,通过音乐要素分析、音乐形式辨析等方式深化认知,比如在欣赏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时,引导学生发现主题与变奏关系;高级阶段着力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批判思维,通过音乐评论写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表达个人见解。教师还应当创设音乐历史文化情境,通过讲述音乐家生平故事、音乐发展历程等,增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理解;组织专题音乐会,如中国民歌之美、世界民族音乐之旅等,拓展学生音乐视野;建立校园音乐资源库,收集各类音频、视频资料,方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还应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表达能力培养,鼓励他们用恰当语言描述音乐感受,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容音乐特点,从而促进语言与音乐审美双重发展。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审美体验
教师需要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直接感受,如组织身体律动活动,学生根据音乐情绪变化做出相应动作,将抽象音乐转化为具体形体表达;开展画音乐练习,引导学生用线条、色彩表现音乐给予感受;进行音乐故事创编,鼓励学生根据音乐想象情节,培养联想能力。实施项目式学习,如民歌采风项目,让学生收集家乡民歌,了解民歌文化背景;音乐会策划项目,学生自主选曲、编排、演出,体验音乐美感创造过程。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如音乐可视化软件展示音乐结构,多媒体技术模拟音乐厅环境,增强学生沉浸感。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应打破传统唯技能论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审美感受表达与情感体验,鼓励个性化理解。可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教师点评;运用音乐日记、审美反思报告等形式记录学生审美成长轨迹。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其将课堂所学迁移至生活实践能力。
音乐审美教学应注重创设富有启发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在欣赏肖邦《革命练习曲》时,可提出作品表达何种情感?如何通过音乐技巧表现这种情感?等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音乐表现与情感关联;设计开放性任务,如用声音讲述校园故事,让学生搜集校园环境声音,编创声音故事,培养创造性思维。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小小音乐评论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评价音乐作品,相互交流感受,促进集体智慧碰撞;开展音乐戏剧融合教学,如创编情景剧《彼得与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感受音乐与戏剧结合魅力。教师应善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音乐视听效果,如通过声像同步技术展示交响乐队各声部演奏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音乐结构;借助互联网资源拓展课堂边界,如组织云端音乐厅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户欣赏世界级音乐会。重视跨学科整合教学理念,如音乐与历史融合学习,通过探究不同历史时期音乐风格特点,理解音乐与社会文化关系;音乐与科学结合,探索声学原理与音乐表现联系,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结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环境创设、内容选择、方法革新等多方面协同发力。通过情境氛围营造激发学生审美兴趣,丰富多元音乐素材拓展学生审美认知,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审美体验,能够全面提升小学生音乐审美素养。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更能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发展,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面向未来,小学音乐教师应持续探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审美教育模式,将审美培养贯穿音乐教学全过程,为学生终身美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芸 . 探讨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策略 [J]. 小学生 ( 中旬刊 ),2025,(03):145-147.
[2] 张 沁 . 在 小 学 音 乐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审 美 能 力 的 路 径 [J]. 琴童 ,2025,(05):133-135.
[3] 古华梅 .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探讨 [J]. 文科爱好者 ,2025,(01):21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