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析
江小双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凉泉完全小学 湖北襄阳 441509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面临重大变革契机与挑战。传统作业模式存在数量过多、内容单一、结构固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要求。文章立足教育实践,探索符合认知规律且富有创新性作业设计路径,希望能够构建高质高效作业体系,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障学习效果,促进核心素养培育。通过文献梳理与教学案例分析,提出系统性作业优化策略,为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精简作业内容,提升作业质量
教师需要采取关联度分析法,梳理知识网络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确保每道题目均具备明确教学价值。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帮助学生形成清晰认知框架,实现系统学习。实施分层精准作业设计,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设置基础型、提升型、拓展型三级作业体系。基础型作业确保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知识技能;提升型作业针对中等水平学生,侧重思维训练;拓展型作业则为优秀学生提供创新空间,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精选典型例题取代大量重复练习,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构建错题资源库,针对常见错误设计靶向作业,实现精准教学干预。建立反馈调整机制,根据完成情况动态优化作业布置,做到科学减量增效。
聚焦核心知识点要求教师深入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明确不同学段学习目标,聚焦关键能力培养。通过纵向比对分析,识别知识体系中关键节点与必备概念,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作业体系。采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学科知识结构,形成清晰框架,保证作业内容覆盖必要知识点而不偏离主线。精选高质量题目应注重典型性与代表性,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让每道题目价值最大化。可通过问题变式设计,基于同一核心概念设计不同情境问题,既巩固核心知识又拓展思维空间。建立核心问题库,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各知识板块经典题型,定期更新完善,为作业设计提供资源支持。
二、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实际场景,增强学习真实感与应用意识。如设计家庭购物预算、旅游路线规划、校园植物调查等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构建主题式探究任务,围绕特定主题组织系列作业,形成完整学习链条。融入游戏化元素设计数学闯关挑战、知识竞赛、益智游戏等活动,将学习过程趣味化。利用数学故事创编、思维导图绘制、模型制作等方式,拓展表达渠道,激发创造力。引入小组协作机制,设计团队挑战任务,培养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线上互动作业平台,实现即时反馈与个性化推送。组织实地考察活动,鼓励学生收集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体验数学探究过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钝角和直角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角度探索家主题作业,将角度概念融入生活情境中。创设校园角度大搜索任务,让学生携带自制简易量角器,在校园中寻找并记录直角与钝角,如教室黑板角、课桌边角、楼梯转角等,绘制简图并标注位置。设计角度分类大挑战游戏,准备各种角度卡片,学生通过抢答方式迅速判断角度类型,培养角度直观认识能力。然后开展“折纸变变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方式创造不同角度,体验角度变化过程,如折叠纸飞机、纸帽子等物品,观察不同折痕形成角度差异。组织角度故事会,鼓励学生编创与角度相关小故事,如“直角先生与钝角小姐”旅行记,通过拟人化表达加深概念理解。实施家居角度调查,让学生回家观察记录家中物品角度,如桌角、书架、门窗等制作“我家角度图鉴”并在班级展示交流。通过多样化作业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做中思、创中悟,不仅牢固掌握直角与钝角概念更培养观察力与几何直觉,激发持续探索兴趣。
三、优化作业结构,促进能力发展
优化作业结构促进能力发展层面着眼于构建递进式作业体系,按照基础巩固 - 能力提升 - 思维拓展逻辑安排作业内容。每次作业都应包含知识回顾、新知应用、能力迁移三个环节,形成完整学习闭环。教师应当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简至繁,由具体至抽象,保证学习进阶合理性。建立关联性任务序列,确保前后作业内容相互支撑,避免碎片化现象。注重各类题型平衡配置,全面覆盖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推理能力、应用能力等多个维度。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多元解法尝试,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构建思维导向型作业模式,侧重分析推理过程训练,淡化答案唯一性追求。引入项目式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完成复杂情境解决方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方式,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构建三阶段递进式作业结构。第一阶段设置基础观察训练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观察简单几何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绘制各视图,建立空间与平面表征联系,完成基础认知构建。学生需要完成六面观察记录表,通过填写表格方式系统记录各视图特征,培养严谨观察习惯。第二阶段开展物体重构挑战赛,提供若干物体不同方位视图,要求学生推断可能物体形状,并用橡皮泥或积木搭建出来,通过逆向思维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促进二维与三维转换思维发展。设置不同难度层级任务,从单一几何体到复合体,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第三阶段实施创意设计工作室项目,学生需设计一款多功能文具盒,先绘制不同视图设计图,再制作实物模型,进行功能展示与创意说明。此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前期所学知识,结合实用性与创新性思考,实现知识迁移与创造性应用。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文章系统阐述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为转变传统作业观念提供了实践路径。文章发现,高质量作业设计应坚持减量增质原则,通过精选内容、创新形式、优化结构,实现教学效能最大化。精简内容注重精准施教,聚焦核心素养;创新形式强调激发兴趣,促进主动探索;优化结构着眼能力培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作业设计深度融合,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为推动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目标。
参考文献
[1] 赖宝珊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探索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16):70-72.
[2] 游 云 娜 .“ 双 减 ” 背 景 下 小 学 数 学 探 究 性 作 业 设 计 [J]. 新 教育 ,2025,(13):62-64.
[3] 王南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