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技术赋能英语教学创新实践案例研究

作者

程玲玲

大庆市第二中学 163000

一、AI 技术赋能英语教学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融合也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一政策导向为英语课堂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外研版 B1U6《Longji Rice Terraces》单元教学,正是依托 AI 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实现语言能力培养与学科育人目标有机融合的典型案例。

AI 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并非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教育范式的结构性变革。在《LongjiRice Terraces》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AI 的语义分析功能,实时捕捉学生小组讨论中“humanintervention”与“natural law”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动态调整思辨议题的引导策略;通过智能写作助手的协同编辑功能,实现“旅游宣传册撰写—AI 语法纠错—同伴互评优化”的螺旋式提升。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 AI 技术从“辅助手段”向“认知伙伴”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从技术赋能维度分析,首先,智能资源生成工具(如文心一言、DALL·E)能够快速聚合跨学科素材,将梯田涉及的水利工程、生物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等离散知识点整合为结构化学习图谱。其次,自适应学习系统(如 ClassIn 的 AI 学情诊断模块)通过分析学生预习阶段的语音作答、文本标注等行为数据,精准识别个体认知盲区,为教师设计分层任务提供数据支撑。最后,多模态交互场景(如虚拟现实导览、AI 辩论助手)打破了课堂时空边界,使学生在模拟联合国环境署会议、梯田生态危机处置等仿真任务中,自然习得议论文写作结构与批判性思维方法。这种“技术隐形、教育显性”的设计理念,有效规避了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误区,使AI 真正服务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陈旧和刻板化,让英语教学难以有起色

高中英语教学一直秉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独角戏”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弱化,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也许还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高中阶段,特别是新高考模式下,已然无法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因为高中时期的学业压力大,且学习的科目众多,而英语科目的考试机会也增多,这些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忙碌。如果还以传统的教育方式继续进行英语教学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将无法得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也将难有起色。

2. 学生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简单地认为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让他们了解和理解英语文章中的各个单词和句子的含义即可,只要认识和记住了这些英语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就已经实现了英语教学的目的,这种浅显的认识是不充分的。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学生认识单词,理解句子的含义,而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英语单词、英语的语法和句子的表达模式,来实现英语文章的综合理解,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并通过理解和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和内涵深意,来指导自己完成英语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由于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所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效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实现。

3.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科的现象,无法做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部分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积极主动的学习都集中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这样有难度的学科,许多学生的应对态度不免是消极被动的,没有主动并积极地投入到英语乃至英语阅读学习中去,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效率无法提高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AI 技术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案例

第一阶段:课前预习——AI 构建多模态认知情

AI 工具应用:教师使用 AI 视频生成工具(如 Synthesia)制作 3 分钟微课《龙脊梯田的四季密码》,动态呈现梯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景象,并嵌入课文核心描述语句(如“layers of silver ribbons in spring”)。

学生任务:登录 ClassIn 平台观看视频后,通过 AI 语音助手(如科大讯飞“畅言智慧课堂”)完成两项任务:

词汇感知:根据视频画面描述,用英语口头解释“terracing”“irrigation”等生词含义,AI 即时生成词义匹配度报告;

文化联想:录制 1 分钟语音回答“What natural wonders in your hometown need protection?”,AI自动提取关键词(如“river pollution“”deforestation”)生成班级词云图,用于课堂讨论预热。

第二阶段:课中探究——AI 驱动深度理解与思维进阶

AI 辅助文本解构:

语义聚焦 :使用“DeepL Write”工具对课文长难句(如“Building the terraces therefore meant that they could increase the areas in which they could grow rice.”)进行结构可视化分析,生 成颜色标注的主从句关系图。

文化解码:通过 AI 图像识别工具(如 Google Lens)扫描梯田实景图,自动关联课文描述的对应段落,学生分组完成“图文匹配挑战赛”。

交互式语言训练:

语音强化:在“讯飞语记”APP 中设置“梯田解说员”情景任务,学生朗读指定段落,AI 实时评估发音、语调并生成改进建议(如重音缺失提示:“Stress the word‘harmony’inline 5”)。

语法内化:利用Kahoot! 平台的AI 语法检测模块设计竞赛游戏,例如:将课文中的10 个定语从句拆解为填空题目,系统根据作答速度与正确率动态调整题目难度。

第三阶段:课后拓展——AI 支持个性化迁移

基础巩固:AI 智能题库(如“猿题库”)推送定制

根据课堂表现,向语法薄弱学生发送定语从句专项训练(含课文原句改编题);

为阅读能力突出者提供《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英文拓展阅读,AI 自动生成术语注释。创新实践:

虚拟导览设计:使用“即梦”AI 场景生成器构建“数字梯田博物馆”,学生用英语录制

解说词,AI 同步优化语音情感表达(如对“aweinspiring”一词添加回声特效);

生态危机模拟:在 Minecraft 教育版中搭建梯田模型,通过 AI 环境变量插件模拟暴雨、干旱等灾害,学生用英语撰写应急方案并提交至AI 决策系统评估可行性。

第四阶段:教学反思——AI 数据驱动的精准优化

1. 学情回溯:教师调取 AI 生成的课堂行为分析报告(如学生注视点热力图、小组讨论关键词云),发现 70% 学生在“梯田水利原理”讨论环节参与度低,遂在下一课时增加 AR模型演示环节。

2. 资源迭代:根据 AI 收集的 235 条学生反馈(如“希望看到更多侗族文化对比”),利用ChatGPT 自动生成《秘鲁安第斯梯田与龙脊梯田比较阅读》补充材料。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成效

通过 AI 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都有所提升,尤其是 AI 技术制作的动态的演示动画等形式多样的内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鲜感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从而促进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反思

1. 转变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高中英语老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新的知识和体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比如学习本节课时,以 AI 技术引领,将梯田的风貌展示出来,从而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目光。借助“即梦”AI 场景生成器构建“数字梯田博物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去录制解说词,即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也让曾经枯燥、单一的英语阅读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趣味与挑战性,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2. 打破AI 技术等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

在英语课堂中引入 AI 技术是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实现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实践中,还要避免教学过程对于 AI 技术的过度依赖。英语教育需要创新,也需要遵循教学目标、教材要求和学生学情,不能够为了创新而创新,将 AI 技术的应用变为一种形式化的“噱头”。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具备分辨、挖掘 AI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契合点的能力,避免过度 AI 化,反而失去了教育的本真。以本节课的教学为例,借助 AI 技术支持,能够设计具有创意的课堂练习题,以考察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不能够完全放手,任由 AI 进行题目的设计,还需要将 AI 生成的题目内容进行逐一审核比对,确保题目的准确性,以及考察点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保证考察内容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 AI 技术辅助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3. 调动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英语教学水平要提高,还需要教师不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出于兴趣的引导主动学习英语知识。比如,在学习本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将龙脊梯田与不同季节的自然风景等进行有机结合,指导学生提前预习本章内容,并查询龙脊梯田的相关知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建造的特点以及技术难点等,引导学生将所搜集的知识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层理解。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激发学习的热情,主动投身到英语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