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作者

潘小燕

清远市新北江小学 广东省清远市 511533

   

引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停留于浅层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与思维品质培养。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成为亟待解决问题。文章从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文本理解、拓展实践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一、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设计思考性问题、组织互动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引导思维活动有效开展。创设生动情境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音频播放、情景表演等多种形式来营造符合文本主题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发阅读期待。设计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层次性与针对性避免简单封闭式提问。组织互动交流活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读书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机会。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而非主导,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培养思维敏捷性与灵活性。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呈现丰富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在课前布置教室环境,调低室内温度,模拟冬夜寒冷感受并播放雪夜风声音效,营造故事背景氛围。课堂伊始教师应当展示安徒生肖像与相关童话作品图片,简介作者背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入环节设计如果你在寒冷冬夜看到一位衣衫褴褛小女孩独自在街头,你会怎么做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激活已有生活经验。阅读前,展示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图片,让学生了解故事时代背景,培养历史思维。教师应当准备几根火柴,点燃后请学生观察火焰,思考小女孩为何要冒险点燃火柴,激发探究欲望。阅读过程中设置预测性问题:你认为小女孩点燃第一根火柴会看到什么故事结局会怎样等,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推测。组织小组讨论为何小女孩每次点燃火柴都会看到不同幻象,引导学生思考幻象与小女孩心愿关系。课堂后半段,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女孩、路人、奶奶等角色,通过情境对话体会人物心理,深化情感理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结构图,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段落间逻辑关系培养结构化思维。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隐含信息,通过细读关键词句、分析人物言行、体会情感变化等方式,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组织主题讨论活动,围绕文本核心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导学生不盲目接受文本观点,而是通过分析论证过程、评价观点合理性等方式形成独立判断。通过比较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本共同点与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设计层次性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逐步深入文本内核,实现认知层级提升。引导学生识别文本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培养鉴赏能力。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分析故事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内容,理清事件发展脉络。通过提问农夫为何放弃耕种而守株待兔引导学生分析农夫心理变化,理解因偶然事件而改变行为习惯心理根源。组织学生探讨守株待兔与因循守旧概念区别,深化对寓言主旨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文中邻人都笑话他一句,思考社会舆论对个人行为影响,培养社会思维。设计辩论活动:农夫行为是否完全错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简单二元判断。通过比较阅读,引入《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等同类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古代寓言共同特点与表达方式。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分组创设现代版守株待兔情境,如只依赖往年复习资料不听课、只期待中奖不努力工作等现象,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寓言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农夫最终认识到错误并改变行为,故事会有何发展,培养学生续写能力与创新思维。组织小组讨论为何古代寓言流传至今仍有价值,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生活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经历,思考如何避免守株待兔思维模式,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与创新意识。

三、拓展应用,提升思维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与现实生活联系,促进思维品质提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文本,通过回忆相关经历,增强文本理解,将文本内容迁移至现实情境,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文中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书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班级图书角或读书分享会,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设计创造性表达任务,通过续写故事、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阅读内容转化为创意表达。

教师还需要组织实践性活动,如采访调查、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学习环保主题文章后,可组织环保调查活动,让学生实地了解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跨学科联系,将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比如阅读科普文章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科学课知识,加深理解。通过这些拓展应用策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全面提升,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结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各环节有意识渗透思维训练。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引导思维活动开展,深化文本理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拓展实践应用提升思维品质,形成完整培养体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空间与表达机会。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思维品质评价体系构建,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具操作性指导。

参考文献

[1] 邹迎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C]//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 文化企业赋能教育新生态的融合模式与创新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新余市逸夫小学;,2025:409-411.

[2] 周梦琴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策略研究 [J]. 试题与研究,2023,(04):84-86.

[3] 张惠林 .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六).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学区沙后河中心小学;,2023:86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