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提升途径
武福英
薛家湾第十一小学 010300
引言: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承担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重任。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师必须面对问题。探究从思维基础夯实、教学方法创新与学习环境优化三个维度,探索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有效途径,旨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一、夯实思维基础,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数学思维形成关键期,夯实思维基础需从认知规律出发,构建系统知识体系;教师应注重学生数感培养,引导其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数量关系,建立直观数量概念。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简单却蕴含丰富思维含量,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层次性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空间感、符号意识与运算能力。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时,不仅让学生认识图形外部特征,还应引导探究内在关系,培养空间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教师应重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用准确语言描述问题解决过程,促进思维清晰化与条理化;应着重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其从具体事物中提炼数学本质,形成抽象思维模式。
核心素养视角下,思维基础夯实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强调能力养成与品质培育;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黄金期,这一阶段培养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尤为重要。教师应创设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欲望与求知热情;通过数形结合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与代数思维联系,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调发展。在计算教学中不仅关注结果正确性,更应注重思维路径多样性,鼓励学生尝试不同解题策略,培养灵活思考习惯。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通过回顾解题过程,提炼思维方法,形成元认知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数学思维潜能
创新教学方法是激发数学思维潜能关键途径,核心在于转变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环境。情境创设作为思维激发起点,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激发认知冲突引发思考欲望。教师须精心设计问题序列,确保每个问题既是前一问题思维成果延伸,又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思维可视化策略可通过图像表征、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同时变式教学可以通过系统设计概念内涵变与不变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结构重组与思维提升。课堂组织应打破传统师生关系构建平等对话机制,鼓励质疑精神与思维交流。启发式教学强调引而不发,教师通过精准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思维探索全过程,体验数学思考乐趣;思维空间拓展策略要求教师在知识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种解法探究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网络实现知识内化与思维提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中,创新方法应用可从生活情境切入,引发学习兴趣。如教师应当创设小明去超市购物情境:一瓶饮料2.5 元,购买3 瓶需花费多少钱?引导学生联系整数乘法已有认知,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课堂展开阶段采用三步探究法:先让学生尝试直接计算,形成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通过横式竖式对比,发现小数点移动规律;最后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与原理。教师应当巧设变式问题:“若饮料降价 20% ,购买5 瓶花费多少?”通过小数表示百分数形式,拓展思维应用范围。创设估算情境引导学生将 2.5 近似为 3,迅速估算结果约 9 元,培养估算思维。合作探究环节布置不同难度任务,引导学生设计小数乘法实际应用情境,交流分享解决策略;课堂总结环节采用思维导图策略,引导学生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等知识联系,构建完整认知网络,既培养系统思维又为后续学习除法奠定基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学习环境,构建思维发展体系
学习环境优化是构建思维发展体系重要基础,需从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双重维度进行整体设计。物理环境层面应创设数学文化浓厚氛围,通过数学工作坊、思维游戏区、数学图书角等功能区域,为学生提供丰富操作材料与探究工具。教室墙面可展示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学生优秀作品等内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智能黑板、几何画板软件等技术支持,能将抽象概念形象呈现,降低认知障碍。心理环境层面更为关键,须营造开放包容氛围建立平等对话机制,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课堂文化应倡导错误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错误价值,把错误视为思维进步契机。学习共同体建设也不可忽视,通过班级数学俱乐部、思维训练小组等形式构建互助合作网络,形成思维互促局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环境优化与体系构建可以从多角度实施。课前准备阶段创设小小建筑师情境:“若建造长 13 米、宽 24 米长方形操场,需要多少平方米材料?”引入微型建筑模型,将抽象计算任务具象化。课堂引入采用认知冲突策略,先让学生尝试用已学算法计算 13×4 与 13×20 ,然后提出 13×24 如何计算问题,创造认知需求。探究过程中构建支架式学习环境,提供计算卡片、格子纸等工具,支持学生自主探索。教师设计思维层级任务:先引导学生将 24 分解为 20+4 ,计算 13×20 与 13×4 后求和;再引导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部分积含义;最后引导比较横式竖式两种方法优缺点,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教学中巧用数形结合策略,通过长方形面积模型直观展示乘法算理,帮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本质。合作探究环节营造思维擂台氛围,设计梯度挑战题,如“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结果最大值最小值”问题,激发思维深度。课后延伸创设数学实践角,提供生活中两位数乘法应用任务卡,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数学。
结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提升须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构建系统培养路径。夯实思维基础需注重认知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应突破传统模式,采用问题导向与合作探究策略;优化学习环境则需构建物理环境与文化氛围并重支持体系。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共同形成思维能力培养完整链条。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思维能力评价标准与工具,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学习环境智能化建设,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提供更加科学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 邓玉军. 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策略[J]. 课堂内外( 小学教研 ), 2022(7):73-74.
[2] 王宇飞 .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策略探讨 [J]. 读与写(教师), 2021, 000(004):P.1-1.
[3] 王宇飞.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读与写:上旬,2021(4):004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