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

范晶晶

河南省驻马店市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  463000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与实践要求。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新课标的需求,构建一套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新要求

(一)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

新课标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整体规划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确立了与之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

(二)强调真实问题情境与跨学科实践

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真实的问题情境,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同时,要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能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注重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

(三)重视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保证,教师要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评价指标要能准确反映化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例如在设计评价化学反应速率的指标时,要依据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定义和影响因素来确定。同时,科学性还要求指标体系的构建有相关学科理论支持,如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全面性原则

涵盖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如化学实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探究精神等。以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评价为例,不仅要考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还要评估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系统性原则

强调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指标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指标共同服务于评价目的。例如在评价化学教学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会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学方法又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产生作用。同时,要防止出现“短期行为”,既要有反映教学结果的指标,也要有体现教学过程和条件的指标。

三、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教学目标(10 分)

目标明确性(3 分) :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技能和态度。

激发兴趣与能力培养(4 分) :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3 分) :善于捕捉思想教育因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0 分)

教材处理(3 分)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删减、重组、整合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内容合理性(4 分) :内容适量,难易适度,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逻辑结构,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联系实际(3 分) :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有效拓展课程资源,体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跨学科性。

(三)教学过程(30 分)

目标达成与环节设计(5 分)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各环节紧紧围绕既定任务与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流畅。

课堂结构合理性(5 分) :课堂结构合理,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处理得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5 分) :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多元化,反馈及时,矫正奏效,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气氛与师生关系(5 分) :课堂气氛和谐,师生人格平等,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

学生参与度(5 分) :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课堂师生有价值的问答至少达到百分之五十,避免出现毫无价值的形式主义问答,及时调控课堂可能出现的“假繁荣”。

实验教学(5 分) :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设计合理,操作规范,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20 分)

问题设计(5 分) :问题设计能引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猜想、质疑和释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引导(5 分) :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激活思维,使问题得到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与反馈(5 分) :能用鼓励性言行正确评价学生,包容解答出错的学生并诚恳地帮助其查找原因,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情境创设与资源利用(5 分) :能创设高效学习情境,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如信息技术、实验器材等,实现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教学效果(20 分)

学生情感体验(4 分) :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乐学、学会而且会学,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化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掌握(5 分) :学生形成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具备再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发展(5 分) :学生积极思维,善于归纳、总结,敢于质疑、释疑,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目标达成与个体发展(4 分) :时间分配合理,达到预期目标,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核心素养提升(2 分) :学生在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方面有明显提升。

(六)教学特色与创新(10 分)

教学方法创新(5 分) :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项目式学习、情景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课程资源开发(3 分)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建立实验教材库、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跨学科教学实践(2 分) :关注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论: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新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断应用和完善,能够有效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折君强 . 探析在新课改下如何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J]. 新课程 ,2022(11) :72-73.

[2] 查梅琴 . 如何在新课改下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0(12) :229.

[3] 吴锡宾 .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J]. 青年时代 ,2016(1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