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中职生行为塑造中的应用策略
刘小波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 223900
中职生阶段是个性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策略,对中职生的行为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赏识教育,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培养积极习惯。
1 赏识教育概述
1.1 赏识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秉持着以积极视角看待学生的理念,坚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与潜力。它强调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通过及时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被认可的环境中树立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追求自我成长。这种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过多关注学生不足的局限,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优势,旨在营造一种充满爱与信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进而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1.2 赏识教育原则
赏识教育遵循真诚、及时、具体等原则。真诚原则要求教育者的赏识必须发自内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份认可并非敷衍。只有真诚的赏识,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赢得他们的信任。及时原则强调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迅速给予肯定,这样能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使其在第一时间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价值。而具体原则则指赏识应针对学生具体的行为和成果,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点所在,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长处,从而更有方向地发扬优点,不断提升自我。这些原则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赏识教育的坚实基础。
1.3 赏识教育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在中职生行为塑造方面,赏识教育具有关键作用。当教育者对中职生的积极行为给予赏识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让他们意识到自身行为的积极意义,进而强化这些行为。例如,若中职生在技能实践中表现出创新思维,教师及时赏识,会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探索,逐渐形成勇于创新的行为习惯。同时,赏识教育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育引导,为行为塑造创造有利条件。这种积极的互动模式,能帮助中职生克服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行为模式,促进其全面发展。
2 中职生行为塑造需求分析
2.1 不良行为原因分析
中职生出现不良行为,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部分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因长期成绩不理想,产生挫败感,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导致行为散漫。例如,一些学生在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上屡屡受挫,逐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如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缺乏关爱,都可能使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叛逆、孤僻等。此外,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如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不良社交圈子的影响,也容易让中职生模仿不良行为。
2.2 中职生行为特点
中职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独特的行为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乐于尝试,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往往能展现出较高的热情和天赋。然而,部分中职生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容易冲动行事,缺乏对行为后果的充分考虑。例如,在面对一些诱惑时,可能不假思索地做出错误选择。同时,由于中职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行为出现偏差。
2.3 行为塑造的重要性
对中职生进行行为塑造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中职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职业领域,守时、自律、团队协作等行为习惯是必备素养。通过行为塑造,能帮助中职生培养这些素养,提高他们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此外,积极的行为模式有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当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良好的行为还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带动身边同学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 赏识教育应用策略
3.1 发掘中职生闪光点
在中职教育领域,若想切实有效地将赏识教育融入对中职生的培养过程,首要任务便是练就一双善于发掘学生闪光点的慧眼。中职生群体犹如一座蕴含丰富宝藏的矿山,每位学生都独具专长与优势。在专业技能范畴,一些学生在数控加工、汽修、烹饪等实操课程中,凭借自身的专注与勤奋,展现出令人赞叹的精湛技艺。例如在数控加工操作里,他们能够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将零件加工得近乎完美。而在文艺方面,有的学生能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用优美的舞姿传递情感;或是在乐器演奏中,以动人的旋律展现音乐才华。体育场上,也不乏中职生矫健的身姿,他们在田径、篮球等项目中展现出卓越的运动天赋。
3.2 设立赏识机制
设立完善的赏识机制是推广赏识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和教师可以制定多样化的赏识措施,如设立 “每周之星”“进步之星” 等荣誉称号,定期对表现优秀或进步显著的中职生进行表彰。同时,建立班级赏识墙,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进步事迹等,让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口头表扬,及时对学生的积极行为给予肯定。通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赏识机制,营造浓厚的赏识氛围,激励中职生不断追求进步。
3.3 培养积极习惯的方法
在赏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中职生的积极习惯。可以通过目标设定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例如,针对缺乏自律的学生,设定每天按时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等小目标,当学生达成目标时,及时给予赏识。同时,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习惯。在活动中,对学生在团队中的积极表现,如主动沟通、善于倾听等给予表扬,强化这些积极行为。此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赏识,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进步,增强自我激励能力,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4 结语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对中职生行为塑造具有积极影响。通过运用赏识教育策略,可以有效帮助中职生建立积极行为观念,培养积极习惯,推动其全面发展。在未来的中职教育中,应进一步重视赏识教育,不断优化应用策略,充分发挥其在中职生行为塑造中的积极作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职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明, 李华. (2021). 赏识教育在中职生行为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杂志》,(3), 45-58.
[2]张伟, 刘强. (2020). 赏识教育对中职生行为塑造的影响分析. 《教育科学研究》,(2), 30-42.
[3]李小红, 赵建国. (2019). 赏识教育在中职学生行为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实践与研究》,(4), 55-68.
[4]赵丽, 孙健. (2018). 赏识教育策略在中职生行为塑造中的应用探讨.《现代教育论坛》,(1), 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