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陈高升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永安小学 415100
引言:创新思维作为未来社会核心竞争力,其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任务;小学阶段正值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此时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与灵活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科凭借其逻辑性、抽象性与应用性特点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天然平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等问题,需要探索科学有效培养策略。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从兴趣激发、方法优化、视野拓展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效路径。
一、激发兴趣,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启蒙基础
教师应当通过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抽象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生活场景巧妙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魅力。例如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平均分现象如分享水果、分配任务等,让学生在熟悉情境中自然建立分数概念,激发探索欲望。引入数学史故事、数学游戏等趣味元素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应当讲述古今中外数学家故事如祖冲之、阿基米德等人物生平与贡献,让学生感受数学智慧魅力;也可以设计数独、华容道等智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数学思考乐趣,培养持久学习动力。创设轻松愉悦心理氛围同样重要,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想法鼓励大胆发言,对创新性答案给予及时肯定营造宽松包容学习环境。
开放性问题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多维思考,教师应注重设计具有多解性、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提出“有哪些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问题,鼓励学生尝试分割法、围补法等多种思路。设置适度认知冲突也能激发思维活力,教师应当有意设计一些违反常规认知问题,如“一个长方体可以切割成几个完全相同小正方体”,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生活化问题情境设计能增强学习联系感,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如在教学统计时引导学生调查班级同学业余爱好,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全过程体验统计学习实用价值。
二、优化方法,构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核心能力
思维方式转变构成创新能力培养关键环节,教师须从教学理念、课堂组织等多维度进行系统优化。问题情境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呈现,激活学生思维活力;多元解法探究成为培养思维灵活性重要手段,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不同解题路径突破固有思维定式;错误分析教学法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错解中发现问题,形成严谨思维习惯。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能增强学生思维表达能力,通过图表、模型等形式直观呈现思考过程,帮助学生清晰表达思路;评价机制改革也十分必要,由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思维形成全过程,给予创新思路充分认可与鼓励。通过系统方法优化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开放性、多维度思考习惯,形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这恰是创新思维核心所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旅游规划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帮助某家庭规划三天旅游线路并计算花费。假设每天参观两个景点,每个景点门票价格分别为 23.5 元、48.6 元、35.7 元、62.4 元、27.8 元、51.9 元,且需考虑三人家庭总花费。此情境自然引出小数乘法计算需求,学生需计算每个景点三人门票费用以及最终三天总花费。课堂实施中教师先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观察学生采用何种策略处理小数乘法;随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不同解题思路,如有学生可能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计算再调整小数点位置,有学生可能直接按竖式计算规则处理,还有学生可能利用分配律拆分计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分析适用情境,从而形成对小数乘法计算本质理解;最后设计拓展环节请学生自创类似应用问题,如“如果景点对学生半价,花费会如何变化”“若购买套票享受八折优惠,总花费是多少”等,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视野,提升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应用水平
视野拓展作为创新思维培养高阶阶段,旨在引导学生突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迁移与融合应用。跨学科整合学习成为重要途径,通过将数学与生活、科学、艺术等领域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工具属性与思维价值;问题情境多元化设计能有效拓宽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调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模式提供了真实应用平台,学生通过完成贴近现实生活完整项目体验数学应用全过程,培养系统思考能力。社区资源引入课堂也极具价值,邀请各行业人士分享工作中数学应用案例或组织参观博物馆、工厂等场所,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现代技术应用同样不可忽视,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拓展学习渠道培养信息时代解决问题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加减法(一)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校园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拓展学生应用视野。活动开始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保问题,发现校园垃圾分类管理需要改进;随后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垃圾调查,分小组统计一周内各类垃圾产生量如塑料瓶、纸张等,这一过程自然引入万以内加法应用,学生需要计算每日各类垃圾量,再累加计算周总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数据,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此环节涉及减法应用,如原先每周产生塑料瓶三千二百个,若每位学生每周减少使用两个塑料瓶,全校八百名学生减少多少塑料垃圾。基于调查结果学生需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包括确定垃圾桶数量、位置等,这一任务需综合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学生制作环保宣传海报计算减少垃圾带来环保效益如减少碳排放量等,进一步拓展数学应用场景。
结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激发兴趣、优化方法、拓展视野三个维度综合推进。通过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设计开放性思维训练、搭建多元应用平台等策略,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过程性引导,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空间与实践机会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环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倩倩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C]//2023 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 威海市锦华小学, 2024.
[2] 邵剑南 .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J]. 考试周刊 ,2024(45).
[3] 朱琳 .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J]. 互动软件 ,2023(4):2385-2386.DOI:10.12277/j.issn.1672-7924.2020.04.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