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活情境教学实践探讨
王文静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第二中学 02525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逐渐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生活情境教学因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而受到广泛关注。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从饮食习惯到环境保护,从健康生活到生态平衡,处处蕴含生物知识。然而如何将这些生活元素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建立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仍然是当前教学实践中面临挑战。
一、生活情境融入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有待突破
现阶段初中生物生活情境教学尚未完全跳脱以往的教学模式束缚,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按照教材顺序进行教学,缺乏对生活素材挖掘与转化能力。课堂上虽然偶尔提及生活案例,但往往流于表面,未能深入分析生活情境中蕴含生物学原理。部分学校生物实验室设备相对落后,难以支撑多样化实践活动开展;教师团队对生活情境教学理念认同度高,但实际操作时存在认知与行为脱节现象。多数学生感觉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习兴趣低下,对生物学科价值认识不足。课程安排过于紧凑,教师经常面临赶进度压力,难以留出充足时间组织情境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评估机制,无形中弱化了生活情境教学重要性。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农村学校受限于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限制,生活情境创设更加困难。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局限于课本案例,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地方特色,使得生物教学内容呈现出某种程度千校一面情况。家庭教育配合不足,学生在校外缺乏延伸学习机会,难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学校重视课程改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共同构建生活化生物教学新格局。
二、趣味实验贴近学生生活,探究能力逐步提升
良好设计趣味实验应具备材料易得、操作简便、安全可控、现象明显等特点,便于学生重复验证。实验过程遵循科学探究基本流程:问题提出—方案设计—数据收集—结果分析—结论形成。教师需转变角色定位,由知识教学者转为引导者,引导而非告知,启发而非灌输,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空间与实践机会。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关注实验过程中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而非仅看重结果正确与否。开展小组合作实验时,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交流表达能力,鼓励不同视角观察与多元思考。实验材料选择上应强调生活化、低碳环保理念,引导珍惜资源,培养社会责任感。实验活动设置需体现梯度,从简单观察到复杂设计,循序渐进提升实验技能与思维水平。
针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细胞》教学,可设计家中蔬果细胞观察趣味实验。指导学生从家中收集洋葱、番茄、黄瓜等常见蔬果,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不同植物细胞形态。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不同植物细胞结构有何差异?细胞形态与功能存在何种关联?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载玻片、盖玻片、碘液、清水、镊子等工具,学习正确取材与制片技巧。观察时从低倍镜到高倍镜,逐步调焦,绘制观察图并标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结合实验现象,引入高浓度盐水诱导细胞质壁分离概念,观察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变化。进阶实验可尝试观察叶片气孔分布,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光照、温度、湿度)对气孔开闭影响。课后鼓励学生观察家中其他植物材料,如花瓣、叶片、果皮等,比较细胞结构异同,培养持续探究习惯与观察能力,促进微观世界认知建构。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校内资源链接社会环境,实践活动全面开展
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绿地资源,建立生态观察园,种植当地常见植物作为户外课堂。组织参与植物管理,记录生长过程实地观察形态特征。建立校园气象站,定期记录环境数据,分析气候因素对生物影响。开放实验室部分时段,允许自主设计实验,教师提供适度指导。联合社区医院开展健康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增强健康意识。组织参观农业基地、自然保护区、科技馆等场所,接触真实生产生活场景。与环保部门合作,参与环境监测活动,收集社区生态数据,编制简易生态地图。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全球生态环境信息,开展跨地区比较探究,拓宽国际视野。鼓励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微型调查探究,形成探究报告,班级内交流分享。
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可设计校园爬行动物观察与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先在课堂教学基本知识,包括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特征、生活习性及生态价值。随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在校园内安全区域进行野外考察,记录校园中蛙类、蜥蜴等两栖爬行动物出现地点、时间、数量及行为。引导学生绘制校园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图,分析其与环境因素关系。联系当地动物保护站或自然博物馆,安排参观学习,近距离观察不同种类两栖爬行动物标本,了解保护措施。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讲解两栖爬行动物探究现状,激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制作两栖爬行动物主题宣传板报或微视频,在校内外开展科普宣传。组织调查社区居民对两栖爬行动物认知态度,收集传统文化中相关动物形象,分析人类认知偏见形成原因,倡导科学态度。
结论:通过趣味实验与实践活动学生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生物核心素养逐步形成。校内资源与社会环境联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场景,使生物知识走出课本融入真实世界。然而生活情境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层、一线教师共同努力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
未来生物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知识迁移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身边,科学精神伴随终身。
参考文献
[1] 孙巍巍. 初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25-05-19].
[2] 朱慧娟 . 初中生物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浅谈 [J]. 中学时代 , 2014(10):1.
[3] 亓凤 . 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