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究式”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单福建
衡东县草市镇高塘完全小学 421461
引言: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传统知识灌输型语文教学模式日益显现其局限性,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注重思维培养教学方式,正逐渐成为语文教学改革重要方向。文章立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分析“探究式”语文课堂构建基础,提出多元化实施策略,并探讨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希望能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一、“探究式”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基础,传统语文教学转型需求
“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领、合作探讨、自主发现等方式构建知识体系,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与育人要求。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时期,“探究式”教学恰能激发其学习热情。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这些素养培育均需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探究式”教学通过真实情境创设、问题链设计、多元互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平台,促进思维深化,培养审美能力加深文化理解,全方位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信息时代背景下,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应注重思维方法训练与学习能力培养。“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分析、判断以及创新,有助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教育公平视角下,“探究式”教学还能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切发展空间,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与过程公平。传统语文教学转型既是时代呼唤,也是学科发展内在要求。“探究式”教学理念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将带来教学思路、方法、评价全方位变革,有助破解当前语文教学困境,推动语文教育回归本真。
二、“探究式”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策略,多元化教学实施路径
教师应当基于文本内容设计层次递进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逐步深入文本内涵。问题设计应具开放性、启发性、梯度性特点,既要有明确方向又留有思考空间。课堂结构重组是构建“探究式”教学关键,传统讲—练—评模式可转变为问题提出—资料搜集—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反思评价结构。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必要支持与适时点拨。语文学习资源整合利用也是重要策略,除教材外教师应积极引入多样化学习资源,包括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影视资料以及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视野。探究性作业设计能延伸课堂探究效果,可设计调查报告、小论文、创作改编等开放性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教学中可采用预测—验证—再预测模式,引导学生基于已有信息预测文本发展,然后通过阅读验证预测,促进主动思考。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一课为例,教师应当重构传统教学流程,设计“探究式”课堂。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落花生生长特点、营养价值等资料,为课堂探究做准备。课堂伊始,教师展示真实落花生植物或图片,提出落花生有哪些特点?为何作者以落花生为题写文章?等问题,引发思考。阅读环节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为何父亲说落花生最实在?父亲通过落花生想告诉我们什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可通过文本细读、上网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课堂中段设计落花生品质辩论会,分组讨论落花生哪种品质最值得学习,支持观点需引用文本证据,培养思辨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教学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具有特殊品质?能从植物身上学到什么?等拓展性问题,将文本价值与现实生活联系。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又培养了资料搜集、团队协作、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真正实现语文学习全面发展。
三、“探究式”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保障,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资源开发能力。可通过专题讲座、教学观摩、名师引领等形式来帮助教师掌握“探究式”教学方法。建立教研共同体,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改进教学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是“探究式”教学重要支撑,学校可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探究式”学习指导材料,建设数字资源库。评价机制改革是保障“探究式”教学成效关键,传统单一考试评价应转向多元综合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探究态度、方法、成果等多方面表现。家校协同是“探究式”教学外部支持系统,学校应向家长宣传“探究式”教学理念,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某学校构建了完整探究支撑体系。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确定以人物情感体验为核心探究主题,设计从文本解读到社会关怀系列探究任务。学校图书馆专门开辟安徒生童话角,提供多版本《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及相关影视资料,丰富探究资源。课前,语文教师与美术、音乐教师跨学科协作,设计情境体验活动。课堂上,教师创设寒冷冬夜情境,让学生闭目感受小女孩处境;设计火柴光芒下幻想世界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为何小女孩会有这些幻想?幻想背后隐藏什么心愿?促进深层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撰写故事续写或改编剧本,举行爱心故事会,表达对弱势群体关爱。评价环节打破传统做法,不仅关注文本理解准确度,更注重情感体验深度与社会意识觉醒,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方式。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重组课堂结构、整合学习资源以及设计探究性作业等策略,能有效推动传统语文教学转型。建立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建设、评价机制改革、家校协同等支撑体系,可确保“探究式”教学可持续发展。“探究式”语文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探究式”教学新模式,深化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琪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究式”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J]. 新课程 ,2024,(35):136-138.
[2] 张瑞 . 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究式”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J]. 考试周刊 ,2023,(40):70-73.
[3] 韩士霄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 [J]. 学周刊 ,2014,(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