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商业科学视角下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策略与实践探究

作者

陈铭涛 胡颖儿 赖明琪

珠海科技学院

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科学领域对于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作为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为应对这些变化的关键举措。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探索如何完善其功能、优化其架构、强化其保障机制等内容,对于推动高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商业科学领域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将围绕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其更好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一、传统化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比对

(一)传统化管理目前在应用上出现的缺陷:

1.传统依靠人工操作与纸质文档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管理的要求。

2.在传统模式下,学生信息、课程安排、成绩查询等功能分散,各管理环节衔接不畅,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缓慢、数据整合困难以及工作重复等问题。

3.管理人员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查找、核对信息,管理效率低下。

(二)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带来的正向增长与便利:

1.能够极大地提高整体管理效率,使高校管理工作能够有序且高效地开展。具体表现在:

2.高校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查询自己的课程信息、考试成绩,进行选课等操作。

4.教师也可以方便地获取教学资源、提交教学反馈等。

5.在招生就业、科研合作等与外界交流的工作环节中,信息化系统同样能保障信息流通的及时准确,更好地 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进而提升高校整体的服务水平,增强师生及外界对高校的满意度。

二、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构成

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将高校内各类与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输、存储、维护以及使用的综合性系统,其涵盖了多个功能模块,共同服务于高校的管理工作。

其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务管理模块:这是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涉及学生管理、基础信息、教师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等内容。

2.后勤管理模块:主要包含校车和公用车管理以及学生宿舍、食堂与办公用品的采购等进出库内容。

3.家校互通模块:旨在打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涵盖作业量反馈、家访管理、教育缴费、学生请假、校长信箱、困难学生信息、问卷调查、学生成绩推送、系统通知等功能。

4.行政管理模块:包含德育管理、学生行政管理、班级评比、会议室管理等内容,可对德育检查奖励评分、德育检查违纪扣分进行管理,也能处理行政巡课、志愿服务、行政考察、学生签到等事务。

三、信息化管理功能特点

1.高效、快速更新。

2.数字化处理数据。

3.实现资源共享。

4.促进管理规范化与智能化。

5.精准化需求。

四、信息化管理目前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效

当前,部分高校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信息平台的搭建

许多高校都已经构建起了覆盖全校范围的基础信息平台,将学校各个部门、各类业务的数据进行了整合与集中管理。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建立了数字校园,打通各业务处室服务系统,实现教职员工网上职称申请、表格内容生成,以及科研与财务数据交互使用、学生校园一卡通等服务项目,其信息中心存储各类基础数据可供使用。

2. 部分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在教务管理方面,从学生的入学注册、课程安排、选课、成绩查询,到教师的教学任务分配、教学资源上传、教学反馈提交等业务流程,都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操作。

在行政管理中,通过信息化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只需在系统中进行简单操作,数据便能自动记录和实时汇总,方便快捷地生成各类统计报表。

3. 资源共享初显成效

高校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化系统打破了信息孤岛,促进了资源的共享与流通。

4. 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校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查询自己的课程信息、考试成绩,进行选课等操作;教师也可以方便地获取教学资源、提交教学反馈等。

(二)存在的问题

1. 规划设计不合理

在部分高校中,各管理系统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信息集成度低、共享程度差这一现象较为突出。

2. 基础设施配备不足

a)硬件设备更新慢:部分高校由于资金有限或者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硬件设备长时间未能得到及时更新。

b)软件升级不及时:一些管理软件在投入使用后,长时间未进行升级优化,不能适应新的管理需求和技术环境。

c)纸质办公模式占主导:尽管信息化系统在不断建设,但仍有不少高校在部分管理环节还依赖传统的纸质办公模式。

3. 相关制度不健全

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在信息系统的使用、维护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各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没有清晰界定,容易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4. 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偏低

在部分高校中,存在工作人员缺乏相应信息技术能力的情况。一些年龄偏大的管理人员,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和功能掌握不足,仅仅能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操作,难以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复杂的管理工作。

5. 数据孤岛与碎片化严重

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教学信息化环境、管理通讯支付手段等日益多样化,但却缺乏统一整合。

五、做好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实行方法

1.科学规划与顶层设计

在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要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出发进行考量。在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还需参考同类型高校的成功经验以及行业内的最佳实践案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与创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犹如大厦之基石,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为了给信息化系统提供坚实的运行基础,高校需要在资金投入、硬件设备更新以及软件系统升级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逐步转变传统办公模式。

3.提升人员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

在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提升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4.打破数据孤岛与整合资源

运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各个部门在录入、存储以及使用数据时,都要遵循既定的规范。同时,接口规范也不可或缺。通过制定标准的接口协议,使得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数据对接。搭建统一管理平台,使得信息资源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与查阅。

六、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商业科学视角下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策略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关键要点:

1.  借鉴商业管理理念,运用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合理规划系统功能模块,打造如统一的校园管理平台等,实现各功能的集成与协同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2.  借助商业智能技术挖掘分析数据,能够打破数据孤岛,让数据在高校各业务环节中高效流通,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3.  随着系统中隐私和敏感数据增多,高校频发信息安全事故,凸显出当前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薄弱。高校需要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技术,规范内部人员数据访问权限,对重要数据加密备份等,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师生权益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

4.商业科学视角下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策略与实践对于高校提升管理水平、适应时代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未来展望

未来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在商业科学与新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有望朝着更加智能化、协同化、个性化以及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将为教育领域的管理创新持续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