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标视阈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路径探究
李晓晓
西安市长安区杨庄街道中心学校 710100
摘要:随着艺术教育理念的更新,艺术课标对美术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强调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生活化美术作业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对生活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达能力。当前美术作业设计常与生活脱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探寻艺术课标视阈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艺术课标视阈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路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艺术课标;生活化美术作业;创新路径
引言
艺术课标作为指导美术教学实践的重要文件,为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当前艺术课标视阈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路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化视域下的美术教学注重将艺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一、艺术课标视阈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原则
其一,作业形式应丰富多样,涵盖绘画、手工、装置艺术等,满足不同学生兴趣与特长。内容取材要多元,从日常生活场景、民俗文化到社会热点皆可纳入,拓宽学生视野。其二,关联性原则也不可或缺,要紧密关联生活实际与其他学科知识。以城市规划为主题,关联地理学科知识,让学生理解空间布局与环境关系。其三,遵循开放性原则,给予学生自主创作空间,鼓励独特视角与创新表达,作业评价也应开放多元,综合考量学生创意、过程与成果,全面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二、当前活化美术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主体差异
在活化美术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统一模式规划作业,未充分考量学生个体在美术基础、兴趣偏好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在设定绘画主题作业时,未针对有不同绘画擅长领域的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这就使得部分学生难以在作业中发挥自身优势。对于学习进度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同难度标准,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面对作业感到力不从心,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觉得缺乏挑战,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影响作业效果与学生美术素养提升。
(二)缺乏跨学科融合
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众多学科领域存在紧密联系,但当前作业设计往往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未能有效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如在历史文化主题的美术作业中,仅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历史场景绘画,而未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角度深入挖掘,忽略了美术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在涉及自然景观的作业里,也未结合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与美术表现的关系。这种缺乏跨学科融合的作业设计,难以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艺术课标视阈下生活化美术作业的创新路径
(一)生活中观察作业
围绕特定生活主题布置美术作业,旨在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艺术视角去洞察生活万象。以“季节变化”为例,要求学生在不同时节,深入自然与生活场景,捕捉季节更迭中的色彩转换、动植物形态变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学生可通过写生、摄影记录后再进行二次创作,运用水彩、油画棒等媒介,以细腻笔触描绘春天初绽的花蕊、夏日繁茂的枝叶、秋季金黄的稻田与冬日皑皑的雪景。在“家庭日常”主题中学生专注于家人互动瞬间,以温馨色调、生动构图展现家庭生活的点滴,如共进晚餐的其乐融融、一起劳作的相互协作。通过此类作业,学生的观察力得以磨砺,对生活的感悟从表象深入本质,学会用美术语言定格生活中的片段。
(二)地方文化特色融入美术作业
每个地区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瑰宝,将其融入美术作业,能为学生开启了解本土文化的艺术之门。在江南水乡地区,可安排学生绘制粉墙黛瓦的水乡建筑,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景致,展现独特的建筑美学与水乡韵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民族风情的作品,如苗族的银饰、傣族的孔雀舞,通过色彩、线条和图案,深入挖掘民族服饰、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可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如工笔画细致呈现民族服饰的精美刺绣,用剪纸艺术展现地方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这种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美术技巧,更能在创作中深切体会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地方文化在新一代手中得以传承与发扬。
(三)家庭亲子美术任务
家庭亲子美术任务搭建起家庭成员间情感交流与艺术互动的桥梁。设计“共同创作一幅家庭主题画”的任务,家长与孩子围坐桌前,共同构思画面主题,是一次难忘的家庭旅行,或是温馨的家庭聚会场景。在创作过程中,孩子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主导画面创意,家长则以成熟的技巧辅助,如帮助孩子把握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引导线条运用的流畅性。“制作家庭纪念品”,鼓励家庭成员利用各类材料,如木材、陶瓷等,共同打造一件承载家庭记忆的作品。孩子负责赋予作品天真童趣的元素,家长协助完成工艺制作的关键环节。通过此类任务,家庭成员在合作中增进情感纽带,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与指导下,艺术表达更加自信,美术创作能力在实践中稳步提升,家庭氛围也因艺术的融入更加温馨和谐。
(四)废旧物品再利用艺术创作
在资源循环利用理念日益重要的当下,引导学生开展废旧物品再利用艺术创作意义非凡。学生从家中搜罗诸如塑料瓶、旧报纸、布料碎片等闲置物品,开启创意之旅。以塑料瓶为例,学生可将其切割、塑形,搭配彩纸、颜料,制作成富有创意的花瓶;或把多个塑料瓶组合,通过绘制图案,改造成别具一格的家居摆件。对于旧报纸,学生可将其揉皱、粘贴,构建出立体的城市景观;或利用报纸的纹理与色彩,拼贴成抽象艺术画。布料碎片则可拼接成色彩斑斓的壁挂,或制作成精致的布偶玩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环保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突破材料原有属性的限制,挖掘废旧物品的艺术潜力。
(五)跨学科整合美术作业
跨学科整合美术作业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构建综合性知识体系与创新艺术表达平台。以美术与历史融合为例,学生深入研究历史故事,如“郑和下西洋”,以连环画形式生动呈现其波澜壮阔的航海历程。在创作中,学生需依据历史资料,准确还原人物服饰、船只构造及航海场景,不仅提升美术表现能力,还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当美术与科学结合,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如晶体生长实验,观察晶体独特的形态与结构,从中获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用绘画展现晶体微观世界的奇妙,或用雕塑模拟晶体生长形态,将科学现象以艺术形式呈现。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与文学整合,以插画形式描绘书中人物形象与场景,通过对文字的解读,用色彩、线条赋予文学角色视觉形象,实现从文字到图像的艺术转化,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跨学科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作业主题、丰富作业形式、完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举措,让美术作业真正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提升美术素养与综合能力。未来,应持续关注艺术教育动态,不断优化生活化美术作业设计,让美术教育在生活的滋养下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尹也,房景楠.“创·展·评”模式下美术作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2):12-17.
[2]张舒.“双减”视域下的美术课堂及作业实施策略浅析[J].贵州教育,2022,(21):47-48.
[3]龚晓艳.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22,(42):144-147.
[4]陈继,赵强.谈优化美术作业评价提高学生美术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2,(24):39-41.
[5]张笑影.美术学科课后作业创新设计研究[J].新课程,202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