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常艳红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期在 3 到 6 岁的这个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有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也证明,这个阶段养成的行为模式,会跟着幼儿一辈子,影响他们以后怎么学习、怎么和人沟通,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比如幼儿自己穿衣吃饭这些生活技能,还有懂礼貌、守规矩、会管理情绪这些素养,都是在这个阶段慢慢养成的。但现在家园共育虽然是大势所趋,实际实施的时候却有着很多问题。有的家长觉得幼儿上幼儿园就是学拼音、算术,忽略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有的教师因为平时工作太忙,和家长沟通就只是简单说明孩子的情况,根本没有深入的进行沟通。这种教育的脱节就会让幼儿出现双面行为,幼儿在幼儿园是一个样子,回家又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有的家长会觉得学知识比培养习惯更重要有的教室和家长沟通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些都是导致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表现不一样的原因。因此,研究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强化家园沟通,达成教育共识
如果沟通做不好的话,家园共育就没有办法顺利开展。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保持密切的沟通,而且沟通还要有效,沟通的渠道也要具有多样性。除了每学期 1\~2 次的家长会和偶尔的家访之外,教师和家长还要会使用手机里的各种工具。现在很多幼儿园都使用班级微信群或教育类软件,教师可以随时在里面分享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但是光有渠道还是不够的,沟通内容也不能浮于表面。此外教师还要定期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请教育专家讲一讲幼儿习惯培养的科学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技巧。通过这种直接的经验分享,就会容易引起家长的共鸣,帮助家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班上几个幼儿在幼儿园玩完积木都会主动把积木分类放回盒子里这个情况,但是在家长群里却有家长说自己家孩子在家玩完玩具会随手乱扔这个情况。教师就可以在当天拍下幼儿整理积木的视频,发到班级群里,让家长在家里监督幼儿学会自己整理玩具。教师还可以和家长约定每周五晚上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开 15 分钟的讨论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家长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反映幼儿在家庭里各种习惯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分享自己在幼儿园的做法:给每个玩具区都贴上标识,教幼儿按颜色、形状去进行分类。家长们也要及时运用教师给出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经过一个月之后家长们就会发现幼儿在家也会自己收拾玩具了。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沟通,可以让家园真正达成教育共识,共同促进幼儿行为养成。
二、协同制定培养计划,增强教育连贯性
要想让幼儿习惯的培养有效果,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必须要保持一致,这就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双方一起制定培养计划。《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给家园共育指明了方向,强调要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制定出分阶段、可操作的方案。小班幼儿要重点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中班幼儿可以开始教他们社交礼仪并且让他们遵守规则。大班幼儿就可以侧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教师和家长要明确分工,教师在幼儿园负责进行引导和示范,家长就在家里把幼儿园所学给巩固好并进行练习,帮幼儿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
例如:在培养中班的幼儿礼貌用语习惯时,教师就可以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在幼儿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细节,对幼儿进行引导。就比如在晨间接待时,教师就可以和幼儿互相说“早上好”,在集体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幼儿扮演顾客和店员,让幼儿试着说出“请帮我拿一个苹果”“谢谢”这样的话。在进行游戏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之间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家长也可以在家积极配合。此外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还可以共同制定一个礼貌打卡,在幼儿进行家庭相关活动时,就比如在平时周末家庭聚会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在这个时候鼓励幼儿向长辈问好,对服务员说谢谢,家长可以将这个瞬间录成视频发到班级群。时间久了幼儿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幼儿园或者家庭单方面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家园双方展开长期的合作,互相配合。通过沟通的加强,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分歧,一起制定培养计划,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让幼儿慢慢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未来,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还要探索出更多新的方法,让家庭和幼儿园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让幼儿在这样关键的成长阶段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为幼儿以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鸿慧 .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J]. 智力 ,2025(02):76-79.
[2] 王芳 . 浅谈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路径 [J]. 新班主任 ,2025(0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