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德育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索

作者

衣玉兰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130316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场景;资源;实践;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意识构建的关键性节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不能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足生活场景,构建德育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教师可将教材中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生活情境,通过结合学生真实生活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中的日常事件,构建贴近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道德问题,激发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转化。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单元中“我是家庭小成员”一课,此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家庭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场景,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构建“我是家庭一份子”的情景活动,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课前,可以布置视频拍摄任务,让学生用手机记录家庭成员的一日活动。课上挑选部分“矛盾突出”的视频作为课堂展示短片,引入教学。通过不同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视频中的家人都在做什么?体现了他对家庭什么样的情感?”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讨论,说一说自己在家中都承担了那些责任?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独立承担家庭责任的过程,又能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应用方式。在这个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开动脑筋解决问题,提升应对的能力。

通过还原家庭生活场景,学生直观感受到家人的付出,从“被照顾者”转变为“责任承担者”。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并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如洗碗、整理书包等,家庭责任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二、整合生活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而生活是动态的资源库,教材是德育的载体,但并非唯一资源。教师应打破教材局限,整合社会热点、地方文化、校园活动等生活资源,将其转化为德育素材,让课程内容更具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增强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现实感知。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的教学为例,此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文明素养。可以结合本地“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利用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展示新闻图片(如共享单车乱停放、公共绿地被占用等不文明现象),向学生提问:“这些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作为小市民,我们可以怎么做?”也可以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街区,在课堂上融入地方文化。如“老字号商铺的经营理念”“古桥保护的社区公约”,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享受公共资源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学校中也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爱心义卖”等,分析活动中的合作分工、财物管理、文明待客等问题,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逐渐成长。

通过多样的生活资源转化活动,课堂内容能够从单一走向多元,无论是社会热点,还是地域文化,亦或者是生活交往中的小事,都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理解“公共生活中的规则与责任”。

三、开展生活实践,强化德育体验

“知行合一”是德育的终极目标。教师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践行道德规范,将认知转化为行为习惯,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关心社会发展”单元中“爱心伴我行”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和公益精神,非常适合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如“社区志愿服务”、“公益策划比赛”“职业体验日”等。与社区合作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学生分组为老人制作手工贺卡、表演文艺节目、帮助打扫房间,并记录“暖心瞬间”日记;以“校园流浪猫救助”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设计《爱心喂养计划》,包括喂食点设置、资金筹集(义卖闲置物品)、卫生管理等方案,评选最优方案并落地实施;组织学生到本地福利院、环卫站等场所体验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如照顾残障儿童、清扫街道等,撰写《体验报告》分享感受。

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学生对“关爱他人”有了具象化理解。在“体验—反思—践行”的闭环中,帮助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

结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德育,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本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悟道德的力量。教师需以生活为“教材”,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构建、资源整合、实践体验和多元评价,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生活行动,最终实现“在生活中育人,为生活而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戚玉龙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渗透方式方法探析 [J]. 山西科技报 ,2023-12-21

[2] 刘翠娥; 明明; 鲁震华.“共情”德育 让每株幼苗茁壮成长[J]. 语言文字报 ,2024-04-24

[3] 袁训强 . 回归生活,打造活力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J].家长 ,2022(17)

[4] 刘翠红 .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思考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