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亮心灯:一则基于“优点轰炸”疗愈班级排斥行为的教育案例
覃玲琳
湖北省黄州中学 湖北黄州 438000
一、 事件背景:冲突爆发与困境诊断
笔者担任八年级班主任。一日午间,学生蜂拥至办公室告状:男生小A 与小B 在食堂大打出手,场面混乱。
经了解,起因是小 A 未带饭卡求助遭拒。在班级中人际交往能力较好、颇受欢迎的小B 出言嘲讽:“但凡平时为人好一点,怎会没人借?”小 A 以脏话回怼后,小 B 进行了人格侮辱:“狗也配吃饭么?”小 A情绪失控,率先动手。
(一)问题定性:不止于一次的冲突。 表面看,这是一起因口角引发的偶发事件。但深入调查后,我发现其背后是深层的班级生态问题:
1. 集体排斥:几乎所有学生都一致要求“严惩小A”,认为小B 无错。这表明班级已形成对小A 的统一排斥立场。
2. 价值观偏差:小B 作为在传统学业评价体系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其言行代表了班级“主流”舆论,且有恃无恐,折射出单一评价标准下可能产生的认知局限。
3. 教育失效:我对小 A 以往的个别宽容(谈心、单人单座)和普遍要求(让大家别计较)并未真正改善其处境,反而可能加剧了他的“特殊化”与孤立。
(二)个案情况:被“病症”标签遮蔽的个体 小A自七年级转学而来,是班内矛盾的焦点。其母提供的诊断书显示,他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并伴有部分孤独症谱系特征。辗转多校的经历让他充满防御与攻击性。冲突后,他眼神中流露出的“冷漠、愤恨与麻木”深深震撼了我——这是一个13 岁孩子难以承受的“社会性死亡”之重。
二、 干预过程:从“发现优点”到“重建联结”
我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扭转班级的舆论导向,为小A 重建归属感。我决定利用班会课,设计了一场名为“发现身边的美好”的教育活动。
(一) 第一阶段:预热与铺垫——强制发现“美”。 中午,我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位学生在班会记录本上,写下两位同学的优点,一位必须是同桌,另一位自由选择;要求描述具体、生动,不少于 50 字。此任务旨在强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找缺点”转向“发现美”,为班会营造积极的心理场域。
(二) 第二阶段:共享与共鸣——“优点轰炸”营造暖流 班会开始,我采用“抽签”这一公平而富有悬念的方式,邀请“幸运之手”抽取姓名条,被抽中学生需起身朗读其所写优点。 抽签仪式感、同伴的真情告白,使教室充满了掌声与欢笑。学生们用“正义感足”、“内务整理高手”“长跑毅力强”等具体事例相互赞赏,成功构筑了一个安全、温暖、正向的集体心理空间。
(三) 第三阶段:聚焦与转化——为小 A“正名” 当集体情绪达到高点,我将话题引回冲突事件:
1. 回溯与道歉:小 B 主动承认侮辱性言语的错误并道歉。
2. 抛出核心问题:“我们该不该借饭卡给小A?” 面对沉寂,我引导:“请用刚才发现美的眼睛,说说小A 的优点。”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纷纷发言:
“他勇敢,上次拉架冲在最前面。“他守信,借东西说还就还。”
·“他有集体荣誉感,运动会全程为大家陪跑。” 掌声一次次为小A 响起。他的眼神从麻木变为羞涩、激动与期待。
3. 价值澄清与共识达成: 我总结道:“‘勿以恶小而为之’。无意识的嘲笑与排挤,亦是恶。我们不能以错误的方式去敦促他人改正错误。”最终,全班共识:应借卡,因为他是我们的“同学”和“伙伴”,应互相帮助。 二人向全班道歉,并共同承担帮食堂收餐盘的义务。
(四) 第四阶段:延伸与巩固——写下“邀请函” 班会尾声,我请每位学生写一段话送给小A,或劝诫或鼓励。笔尖的沙沙声是集体最真诚的接纳。每一张递出的纸条,都是一次温暖的援手。
三、 教育效果与反思
(一) 短期效果: 小A 在当周周记中写道:“原来我不是一无是处…我的青春里有希望!”其态度与行为出现显著积极转变。
(二) 理论反思: 此案例深刻印证了简·尼尔森“正面管教”理论的核心:一个行为失控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其背后是归属感与价值感的缺失。教育者的责任,并非惩戒问题行为本身,而是通过创造性的鼓励性回应,帮助孩子重获这两种感觉。
(三) 实践启示:
1. 转变视角:班主任需从“裁判”转向“生态构建者”,关注点从“谁错了”转向“如何共同成长”。2. 善用技术:“优点轰炸”等心理技术能有效打破群体偏见,重塑个体形象,是构建包容性班级文化的利器。3. 信任同伴:同龄人的认可与接纳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力量。教育者应善于发动、引导和转化集体舆论,使其成为教育的正向力量。
结语:
真正的教育,是点亮心灯的艺术。对于陷入困境的孩子,责罚与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唯有唤醒其内在的价值感,并引领集体伸出温暖的援手,才能帮助他们从生命的泥潭中挣脱,奔向有光的未来。
作者简介:覃玲琳,女,1984 年 11 月生,土家族,湖北宜昌人。现任黄州中学初中部副校长,同时担任黄冈市第六届政协委员兼教科卫体副主任、黄冈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019 年获评 “黄冈市十佳师德标兵”, 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心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