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作者

施晓芬

苏州市吴中区一箭河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0

一、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耦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提出“学习任务群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强调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要素,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大单元教学是“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大单元教学打破了单篇课文的碎片化教学,结构化设计让知识关联整合,能力进阶发展。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在“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上具有同质性,学习任务群是大单元教学的任务载体和实施路径,大单元教学是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化实践平台,二者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编排《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涵盖诗词、记叙文、通讯等多种文体,串联起从长征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节点。语文要素聚焦“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同时涉及“查阅资料深化理解”“表达真情实感”等能力要求。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分析,该单元主要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同时关联“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具备通过大单元教学整合实施的典型性。

二、大单元教学中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探索

(一)解构单元内容界定任务群归属

大单元教学最核心的任务是梳理教学内容的逻辑,匹配对应的学习任务群。六年级“革命文化”单元教学最核心的目标是阅读文学作品,感受革命先辈精神品质,了解革命文化,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根据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内涵,尝试文学创作”,所以本单元学习任务群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为主,辅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言词汇、革命术语的积累)、“整本书阅读”(拓展阅读《红岩》《长征》等作品)。

在解析教材的过程中,需重点把握以下关联:《七律·长征》通过诗词意象展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可作为“文学鉴赏”的切入点;《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是“点面结合”写法的典型范例;《灯光》以小见大的叙事结构则为创意表达提供范本。通过横向对比与纵向梳理,形成“阅读鉴赏—方法提炼—实践运用”的大单元逻辑链。

(二)单元主题提炼与教学结构化体系探索

根据任务群要求、革命岁月中的英雄壮歌:构建“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框架:

文化感知层:通过介绍背景、播放《长征》《开国大典》纪录片片段、展示革命文物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革命文化有“情”。

语言探究层:以“点面结合”写作手法为线索,精读《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面”的渲染与“点”的刻画,群文阅读《开国大典》和《灯光》中的场面描写,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从理解到运用。

创意表达层:设计“革命故事剧场”项目式学习,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融合,开展剧本改编、情景表演、主题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完整经历“阅读输入——表达输出”的学习过程。

(三)情境任务导向的语文实践设计研究

学习任务群要落地,需要真实的情境任务。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时候,围绕“革命岁月里的英雄壮歌”,设置三个梯次的学习任务群,构建“感知—探究—创造”的梯度路径:

1.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话革命语境

任务一:破译革命“密码”“逶迤”“磅礴”“岷山”等字词,设计“字词考古”活动,查阅《长征路线图》《毛泽东诗词注释》,了解词语象征意义;对比现代白话文与诗词中文言表达“腾细浪”“走泥丸”的夸张手法,积累文言词汇与修辞方法。

任务二:画历史坐标,以时间为轴,选择五篇课文相对应的历史事(1931-1952),补充“资料袋”,以“革命历程”呈现重要的人名、事件、意义,突出“语言和文化”关联”。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对话革命英雄

任务一:英雄形象档案库,研读《狼牙山五壮士》《灯光》,运用“点面结合”分析法填写《人物观察卡》:

面(群像描写):如“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体现革命战士的担当;

点(个体刻画):如郝副营长“划火柴看插图”的细节展现理想信念。

通过小组讨论,提炼“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理想坚定”的英雄共性。

任务二:革命场景再创作,如《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场面,开展“假如我是摄影师”活动,用文字“拍摄”班级运动会、升旗仪式等场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整体氛围——关键人物——细节动作”,举办“最佳镜头”分享会,互相评价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传承革命精神

任务一:红色经典读书会,读《红岩》读《小兵张嘎》读《铁道游击队》,英雄人物排行榜,研讨感动的革命时刻,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感受革命文化。

任务二:革命精神传话筒,开展“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活动,联系自己的阅读收获,如抗疫英雄、航天精神等等,写一封信,通过班级朗诵会或者校园广播的形式讲出来,让历史与现实对话。

过程性评价促进“教- 学- 评”一体化实践探索

大单元教学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融合,用不同的评价工具完成任务群的目标。教学时,可将“革命故事剧场”项目设置三级评价:

阅读感知阶段:《字词闯关表》语言积累与文化认知评价研究—“知识与技能”视角下的分析。

探究实践阶段:用《点面结合写作评价量表》评价写作能力,从“结构完整度,场面分层度,细节生动度”等方面关注“过程与方法”。

成果展示阶段:用《课本剧表演评价单》从“角色理解”“合作效能”“创意表达”等评价,加上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是基于结构化设计,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完成素养导向的转型。在六年级“革命文化”单元探索中,我们尝试了“任务群定位—主题建构—情境驱动—评价跟进”的实施路径,把革命文化传承由“知识传递”转变为“精神共鸣”,逐渐转向“以任务群为载体,以大单元为框架”的素养培育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挖掘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的融合潜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 “场域”、思维发展的 “沃土”、文化传承的 “桥梁”。

参考文献:

[1] 张婕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教师 ,2023,(19):39-41.

[2] 赵雪莲. 聚焦“学习任务群”提高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成效[J].天津教育 ,2023,(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