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无力感问题及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策略研究
田辉 赵春霞 温雅丽 孙雅男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当“佛系”、“躺平”、“内卷”、“工具人”等网络热词频繁登上大学生的舆论场,此现象指向很多大学生的无力感状态。对于肩负教书育人主阵地的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通过实际的教学策略纾解大学生无力感的消极心理体验,是新时代思政课必须正面回应的核心议题。
本文聚焦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赋能策略研究,并构建“P-E-A-R-L”模 型(Purpose 目 的 感,Efficacy 效 能 感,Autonomy 自 主 感,Related-ness 连结感,Literacy 实践素养),通过教学系统化和体验化的赋能策略实现对于大学生无力感问题的正向引导和积极干预。
一、大学生无力感问题的概念特征和理论探源
1. 无力感的概念特征
一般而言“无力感”界定为,个体在目标设定与行动实施过程中,因自我效能感低、意义感稀薄、关系支持不足或资源匮乏而产生的低能动性、低期待、低投入的综合状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努力奋斗没法改变现实”的限制型思维认知。很多大学生认为再努力奋斗没有办法实现理想。(2)“佛系”的放弃型人生态度。推崇佛系、躺平、平庸等放弃型人生态度。(3)“目中无人”的封闭的人际互动状态。很多大学生社恐孤独,沉溺在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等。(4)“主动回避”和“被动拖延”的消极型行为模式。很多大学生一遇到事情,就绕着走,想鸵鸟一样埋到沙子里,以为不管它,问题就随之消失等。
二、大学生无力感问题的理论探源
1、哲学维度:功绩社会背景下都大学生无力感问题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提出“功绩社会”理论,为解读当代大学生无力感问题提供了深刻哲学理论框架。大学生在数字资本主义与高等教育竞争的双重结构压力下,表现出典型的内卷化症状:时间活动的超密集化:通过精细到小时的时间管理、没有终点的技能打卡等。这将大学生活彻底项目化、指标化,导致自己的生活节奏陷入“高速停滞”,形成存在性焦虑与价值空心化。
2、社会学维度:社会连接断裂下的大学生无力感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需要通过具体的社会纽带和集体表征获得存在意义。首先,大学课程强调高度专业化的符号系统与抽象思维,使学生陷入“概念过剩而经验匮乏”的认知状态。其次,大学作为相对封闭的系统,如成绩、论文、专利等内部的价值标准和成功指标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脱节,无法建立新的有效社会联结。
3、心理学维度: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等理论揭示大学生无力感问题的本质。
心理学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揭示了无力感的认知动机根源。当大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等内在稳定的因素,会形成持续挫败的心理预期,导致动机水平下降、认知缺陷及情绪耗竭,从而形成典型的无力感心理状态。。此外,自我效能感理论也从社会认知角度解释了无力感的行为表现。低自我效能感个体在面对挑战时,往往出现任务回避、努力持续性降低等现象,进一步强化无力无助和无助的消极行为。
三、针对大学生无力感问题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模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思政课也必须自觉承担起激发其内生动力与使命意识,干预大学生无力感的消极状态,赋能大学生灼灼生机的时代责任。高校思政课构建“P-E-A-R”模型,从目的感、效能感、自主感、连结感四个维度教学策略,赋能大学生面向未来的使命感和心理状态。
1、目的感:重构价值坐标,锚定时代使命
大学生无力感的重要根源在于“意义匮乏”与“价值虚空”。具体教学策略包括“历史 - 现实 - 未来”三维叙事融合教学方法。在讲授理论时,构建宏大历史视角、深刻现实剖析与未来愿景引领的三维叙事框架,如在设计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实践调研课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使其学习过程直接赋能社会进步、贡献社会的实践中,体验崇高感与目的感。
2、效能感:搭建成功阶梯,强化主体力量
大学生无力感表现为个体反复的挫败体验和正向反馈的缺失。高校思政课具体教学策略包括“微任务 - 微成功”的即时反馈模式。思政课教师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微任务”,如一次成功的课堂发言、一篇有见地的短评等,对每一项“微成功”给予及时、具体的正向反馈,持续积累学生的成功体验。此外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历史思维等分析热点事件,让学生亲眼见证理论的力量,提升其应对复杂世界的认知效能感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自主感:尊重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
大学生无力感问题在于外在的规训与压迫会导致心理疏离。因此,高校思政课创教学策略包括“菜单式”学习内容与“契约式”考核。思政课教师在保证核心知识模块的前提下,提供大量可选的拓展性学习资源,如经典著作、影视资料等。此外调动大学生自动自发的主动性和行动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体验学习自主与责任担当。
4、连结感:构建学习共同体,重塑社会支持
个体化竞争及与真实社会生活的割裂感是大学生无力感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包括结构化协作学习与角色互动设计。思政课教师可以广泛应用小组协作学习,并采用“角色扮演”等策略,确保协作小组每位成员的责任性与贡献度。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成为真诚的倾听者、对话者与成长伙伴,营造安全、信任、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观点碰撞与情感表达,使课堂成为具有精神凝聚力的生活场域。
参考文献:
[1] 刘岩 . 功绩社会下关于倦怠问题的研究及出路探析 [J]. 甘肃理论学刊 ,2024(4):121-128.
[2] 许杰 , 唐爱民 . 高校德育发展的困境与纾解 : 基于涂尔干道德三要素的分析 [J]. 现代教育科学 ,2024(3):70-75.
[4] 向伟, 蒋晓东. 基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高校思政课“四心融合”教学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12):70-72.
[5] 包莹. 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融合式教学探究[J]. 陕西教育(高教),2025(7):10-12.
[6] 肖银洁 .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表现、遵循与进路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5(7):133-139.
课题来源:2023 年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对于解决大学生“无力感”问题的教学激励研究(PX-1923438);2024 年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课程思政专项:三元交互视角下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PX-242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