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变革与重构

作者

李倩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市 050000

引言

当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教育领域,高职英语教学正面临着从传统范式中破茧而出的机遇。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而依赖课堂讲授、统一进度的教学模式,已难以匹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职业发展方向。这种矛盾的凸显,让教学模式的变革与重构成为不可回避的命题。探索人工智能如何为高职英语教学注入新动能,既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也是推动教学质量跃升的关键路径。

一、人工智能赋能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现存问题

人工智能赋能前,高职英语教学目标设定存在显著偏差。教学内容长期聚焦通用英语知识体系,将语法规则解析、基础词汇背诵作为核心,却鲜少关联学生未来职业场景的语言需求。机械专业学生面对进口设备英文说明书时,因未接受过专业术语应用训练而难以精准理解参数含义;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接待外籍客人投诉时,因缺乏跨文化沟通话术储备而陷入应对困境。这种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的教学导向,使得学生积累的语言知识无法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学用脱节”成为普遍存在的教学痛点。

教学方法的长期固化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时间多被教师的单向知识灌输填满,从课文解析到语法精讲,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鲜有机会参与语言实践。“板书 + 课本”的传统模式难以构建真实的交流场景,商务谈判中的话术应对、涉外服务中的即时回应等实用技能训练近乎缺失。这种模式下,学生的表达欲被压制,既无法在互动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也难以形成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学习动力逐渐弱化。

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化成为制约教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期末笔试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将考察重心集中在知识点记忆层面,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流畅度、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等职业所需的综合素养缺乏有效评估。评价结果仅以分数呈现,既无法体现学生在听力训练中的点滴进步,也不能标注其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逻辑缺陷。教师难以从分数中捕捉教学盲区,学生也无法获得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种终结性评价模式使得教学调整失去精准依据,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迭代升级。

二、人工智能赋能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重构路径

人工智能赋能推动教学资源与职业需求形成动态匹配机制,从根源上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智能平台深度接入各行业实时数据库,敏锐捕捉职业语言场景的细微变化:跨境电商领域的直播话术随平台规则迭代而更新,机械制造行业的国际标准术语因技术升级不断修订,酒店管理中的外宾接待用语需适配不同文化背景的礼仪习惯。基于这些动态信息,系统自动解构抽象语言知识,转化为具象化职业任务模块:为物流专业生成含最新贸易术语的单据填写模板,为旅游专业嵌入多语种应急处理情境脚本,为会展专业推送分展区的外宾引导话术库,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实操需求始终保持精准咬合。

智能交互技术重塑教学互动模式,彻底打破传统课堂单向传授的局限。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 AI 算法完成初始能力测评,精准绘制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图谱:为词汇量不足的学习者推送融合职业场景的词根词缀记忆任务,如酒店专业的客房服务术语联想训练;为语法基础扎实的学习者增设跨文化交际实景推演,如外贸谈判中的语境歧义辨析。智能语音识别与实时翻译工具深度嵌入教学场景,学习者可在虚拟会展中与AI 扮演的外商反复演练接待话术,系统会逐句标注发音重音偏差与表达冗余,同步生成结合行业规范的优化建议,让语言实践突破时空约束,形成动态反馈的闭环。

人工智能支撑的多元评价体系彻底突破传统评价的片面性,构建起覆盖学习全程的立体评估网络。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价维度从单一知识考核延伸至职业语言应用的全场景能力评估,系统实时捕捉学习者处理英文合同的条款解读精度、跨境视频会议中的口语表达流畅度、涉外投诉处理时的语言应变技巧等动态数据。通过多维度建模生成的能力画像,既能精准定位机械专业学生在设备英文说明书理解上的盲区,也能明晰外贸专业学生在信用证条款翻译中的薄弱环节。当系统监测到某类职业文书撰写出现共性格式问题时,会自动触发教学资源推送机制,即时匹配对应的规范案例与专项训练,使评价结果直接转化为教学调整的依据,形成从评估到提升的闭环。

三、人工智能赋能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变革的实践成效

教学资源与职业需求的动态匹配,让学生的职业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智能平台针对不同专业定制的任务模块,将语言学习深度嵌入职业场景。机械专业学生在拆解英文设备说明书时,能借助系统标注的高频技术词汇快速理解装配流程,实操中对关键步骤的英文指令响应准确率显著提高;电商专业学生通过模拟跨境直播场景训练,面对海外客户的实时咨询,可熟练运用平台推送的话术模板进行产品讲解与订单跟进,语言表达的专业性与即时性明显增强,职业场景中的沟通障碍大幅减少。

智能交互技术重塑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性与参与度持续攀升。自适应系统依据初始测评结果生成的个性化路径,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进阶节奏。词汇量薄弱的学生在系统推送的阶梯式单词闯关任务中,通过动画释义与场景联想加深记忆,连续完成阶段性目标后,主动延长学习时长的比例显著增加;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虚拟商务谈判情境中,通过与 AI 角色的多轮对话训练,不断优化表达逻辑,自发尝试使用更复杂句式的频率明显提高。虚拟练习场景的全天候开放,使学生能结合自身时间灵活安排训练,语言实践的连贯性得到保障。

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教学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了清晰导向。系统捕捉的全过程学习数据,形成了多维度的能力分析图谱。在外贸函电写作训练中,系统对格式错误、专业术语误用等问题的实时标记与溯源分析,让教师能精准定位共性薄弱点,针对性补充国际贸易单证规范课程;在听力训练模块,学生对不同口音的辨识准确率数据,推动教师在课堂中增加多地区英语语音素材的比重。这种基于数据的教学调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短板的匹配度持续优化,整体教学效果呈现阶梯式上升。

结语:

人工智能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与重构提供了坚实支撑,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用脱节、互动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通过教学资源与职业需求的动态匹配、智能交互技术的深度融入以及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学生的职业语言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学质量得到精准优化。随着技术的持续演进,这种赋能将进一步深化,推动高职英语教学在内容、方法与评价上实现更深度的革新,使教学体系更贴合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艳林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5,9(3):111-113.

[2] 张慧 . 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教学:挑战与机遇——以 ChatGPT为例 [J]. 外语电化教学,2025,42(4):56-62.

[3] 李阳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25,46(14):45-49.(

作者简介:李倩,女,1984 年生,英语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