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 + 四维协同育人”创新实践体系建构

作者

关树基 李业嘉

广州商学院

一、引言

当前,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的人才,更需要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工党支部聚焦“党建 + 四维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党建引领与课程思政、科研攻坚、社会服务、志愿行动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然而,在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实践进程中,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挑战。

(一)党建与业务融合度不足:普遍存在“党建归党建、业务归业务”的现象,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业务工作缺乏有效衔接机制,未能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党员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党员存在“重科研轻党建”“重个人发展轻社会服务”的倾向,对党支部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育人环节的体现不够充分。

(三)资源整合与可持续性较弱:在开展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育人项目时,由于缺乏对校内校外资源的系统整合,导致项目支撑不足、持续性不强,难以形成稳定的育人品牌效应。

三、新时代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 + 四维协同育人”实践体系构建路

(一)立足立德树人,深挖红色元素,切合专业实际精准开展课程思政

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充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深挖工业发展逻辑,结合红色元素,做好课程每一个环节的思政设计,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离不开每一位青年人的不懈奋斗。形成有血有肉,刻骨铭心的知识教育,让学生无时无刻了解爱国图强的使命。

1、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课程思政课堂。在党建引领下,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系统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3]。

2、红色案例与知识点精准绑定,实现精神培育与专业教学同频共振。依托具象化的红色案例,将爱国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与学科知识点深度融合。例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通过讲述钱学森冲破国外重重阻碍归国投身科研的事迹,让学生在推导数学公式时,深刻感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子情怀;分析目前我国光刻机技术被“卡脖子”事件,国内芯片企业异军突起不断突破技术壁垒研发新技术解决光刻机制造问题扬我国威来告诉学生目前所学计算机专业大有可为,鼓励学生励志图强,认真学好专业本领,做新时代奋斗者。

3、开发“红色案例进课堂”系列教案,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以课程章节为单位,系统开发融入红色元素的教案,通过情景模拟、历史还原等方式打造沉浸式课堂。例如: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章节中,引入“两弹一星”工程中科研人员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的史实——先解析数据库存储与校验的核心原理,再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当年科研场景,让学生在体验“数据准确即生命”的严谨态度中,自然领悟“为国铸盾”的精神内核。这种教学模式使价值塑造突破传统说教,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发生。

4、课堂内外联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通过参观红色基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例如:组织学生参与 “重走红色足迹” 社会调研,沿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轨迹,记录新时代当地的发展变迁,形成 “红色故事 + 当代实践” 的调研报告;走进企业党史馆,结合产业发展史解读“实业救国”“科技兴邦”的时代内涵。通过课堂内外的联动,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具体行动,实现爱国主义精神从“入脑入心”到“见行见效”的深度落地。

(二)发挥党员先锋“传帮带”作用,构建“党建强科研、科研促育人”良性循环

在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中,科研工作作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通过以党建为引领,校准科研方向,凝聚科研团队,推动科研成果向育人资源转化,形成“科研服务国家需求、育人根植科研实践”的闭环体系。

1、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党员领航组建科研攻坚团队。通过党支部主题学习、政策解读等活动,引导教师党员将科研选题与国家战略、地方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例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支部联合地方党组织开展县域调研,确定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攻关方向,使科研扎根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以“党员先锋岗”和“科研责任区”为载体,打破学科壁垒组建攻坚团队:“党员先锋岗”由骨干党员领衔,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科研责任区”负责资源协调、成果转化,形成“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科研格局,确保科研方向不偏航、团队力量聚合力。

2、“传帮带”机制助力科研反哺育人,实现科研与育人无缝衔接。发挥老党员学者的示范作用,通过“科研导师制”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在传承科研经验的同时,融入“科研报国”初心教育。例如:党员骨干教师牵头组建科研小组,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同步举办“科研诚信与家国情怀”分享会,将红色教育融入科研实践。教工党支部由党员骨干带头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面向大学生开展科研启蒙,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与科研项目对接,让学生参与数据收集、方案设计、市场调研、技术革新等环节;课题组临时党小组同步开展科研伦理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科研的社会价值,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三)做好知识转化,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推动社会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以党建为纽带,整合专业资源与地方需求,构建“校地协同、常态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让教师党员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让学生在实践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1、专业优势与社区需求精准匹配,打造多元化服务矩阵。教师党员深入基层调研,结合专业特色设计服务项目。例如:参与黄埔区“数童未来”志愿服务项目,为青少年普及数字技术知识,提升其数字素养;加入“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偏远地区学校“结对”共建开展山村支教、农文旅资源调研、直播助农等社会服务活动,形成“教育帮扶 业助力”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效。

2、搭建校地协同平台,构建社会服务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党支部共建实践基地”、“社区服务示范站”等固定阵地,将短期服务转化为长期合作。依托阵地动态对接地方需求,制定周期性服务计划,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与社区党组织共建“数字服务站”,定期安排教师党员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培训、社区信息化建设指导等活动,使社会服务从“阶段性项目”转变为“常态化行动”,持续释放育人效能。

(四)培育“一支部一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构建“教师引领、学生参与”的辐射效应

立足专业特色与党建优势,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教师党员的示范引领,带动学生广泛参与,形成“党建引领、专业赋能、师生联动”的育人辐射效应。

1、依托产教融合优势,打造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学院产教融合特点,与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发兼具专业性与公益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联合企业开展“工业软件专题培训”,教师党员为在校学生讲解工业软件操作技能,既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凸显“专业赋能志愿服务”的特色。

2、构建“教师引领 + 学生参与”的联动机制,放大育人辐射效应。推动教师党员志愿服务与学生成长深度融合,从新生入学、专业导学、竞赛组织到毕业实践等环节,以教师的先锋示范带动学生参与。例如:教师党员担任迎新志愿者时,同步讲解“党员责任与专业使命”;在专业竞赛中,指导学生将作品与社会需求对接,培养其服务意识。通过师生联动,使志愿服务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纽带,实现“一人示范、一群跟进、一片辐射”的育人效果。

四、结论

新时代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 + 四维协同育人”实践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课程思政、科研攻坚、社会服务、志愿行动四个维度的协同联动,有效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育人功能碎片化等问题。该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使党员教师在“教书、科研、服务、示范”全场景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人人讲育人、事事有思政”的育人氛围;二是构建闭环育人生态,通过“价值引领(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责任践行(社会服务)—生态辐射(志愿服务)”的闭环设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三是形成可复制经验,以具象化案例、常态化机制、特色化品牌为支撑,为高校教师党支部提升育人实效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方案,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校教工党支部活动创新关系到党员作用发挥,关系到教书育人,关系到是否具备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后续将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协同机制,持续优化资源整合能力,使“党建 + 四维协同育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强有力的基层党建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亚玲 . 基于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艺术教育独特价值的探讨 [J].考试周刊 , 2014, (42): 166+153.

[2] 王卫英 . 新时代高校利用重大事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 2024. DOI:10.27110/d.cnki.ghsfu.2024.000041.

[3] 陈浩 , 段旭梅 , 周自刚 . 建构主义理论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光电子技术》为例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 (07): 78-80.

项目名称:“三全育人”视域下创新教工党建活动载体探索,项目编号:2021XJZX04,课题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