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三重逻辑性
李月鹏
金陵中学溧水分校 211200
摘要:历史教学本质是历史教育,而历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逻辑组织活动。具体到当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就是遵循课程标准,提炼核心观念,聚焦核心问题,按照唯物史观的具体规范,收集和整理史料,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史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推理,解读并揭示教材文本内涵和意图的一种创造。历史教学的逻辑性也就在三个方面,即教材编写的史学逻辑、教师主导的教学逻辑、学生主体的学习逻辑。
关键词:历史教学;三重逻辑性;《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重逻辑——基于史学研究的教材编写逻辑
教材是编者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及释读的一种建构。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部编教材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本,特别表现在其承担了民族认同的重要职责。 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的定位就已经明确了我们使用的统编教材在教学资源中的首要地位。
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2024年9月1日,随着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新教材的铺开使用,对新教材编写逻辑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新教材在内容、栏目、排版等方面变化显著,下面试结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为例,对教材的编写逻辑进行分析。
新教材在内容方面变化较多,七年级上学期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写入新教材。何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七年级上学期新教材在第19页“知识拓展”栏目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介绍。
根据学界研究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有机结合,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行科学研究与论证,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中国学者的贡献,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以下重点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1)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特征;(2)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3)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以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4)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及其作用;(5)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史观。西方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依据这个标准,中华文明只能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晚期开始,只有约330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史学界,往往根据史书中关于“禹传子,家天下”的记载,认为中华文明应当以开启了世袭制度的夏王朝为肇始。
二、第二重逻辑——基于教师主导、先解构再重构的历史教学逻辑
历史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或者文本解读次序。在教学理念更新频繁的当下,对史料或文本的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准则。第一层次是事实判断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研读文本和史料,开展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物的对话,了解他们遭遇了什么,他们做了什么;第二层次是洞悉创作者的意图和动机即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结合创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个人经历、身份地位与创作者开展对话,推测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旨在尽可能的剥离出文本的主观性,进而凸显出文本反映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三层次是价值判断即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回到历史学习者生活的当下,思考文本反映史实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创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考量评析史实以及创作者的现实价值和不足。
三、第三重逻辑——基于学生主体、任务驱动的历史学习逻辑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适切的任务环境的感染下,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任务驱动之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会有真实发生的空间。
任务驱动有两个关键: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总之,基于史学研究的教材编写逻辑启示我们,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史学界的学术共识,更要追踪历史和考古研究的热点和最新成果,从学术的高度把握教材编写逻辑方能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源头活水”。基于教师主导、先解构再重构的历史教学逻辑启示我们,教师在从学术角度“解构”教材文本之后,还需对教学流程进行“再重构”,以期简明扼要地完成教学设计,实现“清清爽爽”地教。基于学生主体、任务驱动的历史学习逻辑启示我们,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有效途径是通过任务和问题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实现“快快乐乐”地学。总而言之,关于历史教学的本质特性——逻辑性,应引起深刻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