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模态测评下的 AI 赋能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

作者

周丽

江苏省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当前低年级合唱教学中,二年级学生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约 10-15分钟)、具象思维占主导,对传统“反复跟唱”模式兴趣不足;同时,评价多依赖教师主观听辨,仅关注音准、节奏等单一维度,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参与度与协作能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以信息技术赋能艺术教学,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要求,AI 技术与多模态测评的融合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可能。

一、AI 赋能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的核心意义

(一)AI 赋能合唱表现力培育,搭建多模态测评数据基

低年级学生合唱基础薄弱,音准偏移、节奏混乱是常见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实时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多模态测评所需的“个体表现数据”获取困难。AI 技术可通过语音识别算法,实时捕捉学生演唱中的音高、音量、节奏等声音数据,同时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记录学生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为多模态测评提供全面、客观的原始数据。

(二)AI 融合游戏化教学场景,激活低年级合唱参与动力

低年级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远高于“练习”,传统合唱教学中“反复跟唱”的模式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AI 技术可将合唱知识与游戏机制结合,把“音准练习”“节奏把控”转化为闯关任务、角色扮演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技能,同时提升多模态测评的“情境真实性”—— 学生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表现,更能反映真实学习水平。

(三)AI 拓展测评维度,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低年级合唱教学不仅要培养音乐技能,更要渗透“团队协作”“情感表达”等素养,传统测评多聚焦“声音表现”,忽视这些非技能维度。AI 技术可通过多模态数据整合,将“协作意识”“情感投入”等抽象素养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完善测评体系,引导教学从“技能导向”转向“素养导向”。

二、AI 支撑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的保障策略

(一)优化“AI + 合唱”硬件适配,夯实游戏化教学物质基

低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硬件设备需满足“操作简单、安全便携”的要求;同时,硬件性能需匹配多模态测评需求(如语音识别精度、摄像头清晰度),避免因设备问题影响教学与测评效果。硬件配置需结合学校实际与教材内容,兼顾实用性与经济性。

实践中可构建“基础 - 进阶”两级硬件体系:基础层面向全体学生,配置 AI 音箱(如天猫精灵)、简易麦克风(单价 50 元内),满足《杜鹃圆舞曲》《母鸡与公鸡》等歌曲的基础音准测评;进阶层用于重点教学活动,如“AI生肖合唱派对”,配置平板(每班 8-10 台,可循环使用)、高清摄像头(捕捉动作细节)。需注意硬件摆放:麦克风需离音箱 1 米以上,避免杂音干扰;平板屏幕亮度调至 50% ,保护低年级学生视力。某小学实践显示,该硬件体系投入成本低(每班约 2000 元),且操作简单(学生 5 分钟可学会登录游戏),能有效支撑游戏化教学与多模态测评。

(二)强化教师 AI 应用能力培育,提升多模态测评实施效能

多数小学音乐教师缺乏“AI 技术应用”与“多模态测评设计”的相关知识,若仅提供硬件而不培训,易导致“技术闲置”—— 如教师不会分析 AI 生成的数据报告,或设计的游戏与测评脱节。需针对低年级合唱教学特点,开展“实操性 + 针对性”培训,让教师能熟练运用 AI 工具,并将多模态测评融入教学全流程。

培训可分三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基础操作”,学习 AI 音乐软件(如小音咖 AI 合唱助手、酷狗 AI 音乐教室)的使用,如如何创建“杜鹃小歌手”游戏、如何导出数据报告;第二阶段“教学设计”,结合教材案例研讨,如《时钟滴答》的《两只懒乌鸦》如何设计“AI 时钟节奏闯关”游戏(将节奏练习转化为“调整时钟指针”任务),并确定测评维度(节奏准确率、动作模仿度);第三阶段“数据应用”,学习如何通过 AI 数据调整教学,如根据《法国号》教学中 AI 反馈的“节奏偏差率”,为偏差率超 30% 的学生设计“AI 节奏小教练”课后练习(如跟随 AI 拍手打节奏)。培训后组织“AI 教学实践课”评比,教师展示《巧嘴巴》的《乃哟乃》游戏化教学,评委从“AI 工具使用熟练度”“多模态测评合理性”等维度打分,以赛促学。

(三)构建 AI 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游戏化教学有序落地

AI 教学涉及“数据隐私”(如学生声音、图像)、“课堂秩序”(如学生是否沉迷游戏)等问题,若无管理机制,易出现安全风险或教学混乱。需建立“数据保护 - 课堂调控 - 效果反馈”的管理机制,确保 AI 赋能教学有序推进。

数据保护方面,与 AI 软件供应商签订协议,明确学生声音、图像数据仅用于教学测评,不对外泄露;课堂调控方面,规定 AI 游戏时长(每节课不超过 15 分钟,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如《美丽的圆》的《小猫的圆舞曲》教学中,“AI 小猫伴唱”游戏控制在 12 分钟内,剩余时间用于教师点评与小组分享;效果反馈方面,每周组织教师研讨“AI 教学日志”—— 记录 AI工具的使用问题(如某软件节奏识别偏差)、学生反馈(如“游戏太难”),共同提出改进方案(如调整游戏难度、更换软件)。

三、AI 赋能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 AI 沉浸式合唱情境,激活多模态测评真实场

低年级学生对“具象场景”的感知更敏感,AI 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生成沉浸式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歌曲情感,同时在真实情境中展现的表现(如声音、动作、表情),更能反映真实学习状态,为多模态测评提供“鲜活数据”。

以苏少版第一单元《春来了》的“我的编创(森林音乐会)”为例,该活动要求学生创编与“春天”相关的合唱片段。传统教学中,学生因“缺乏春天场景感知”导致创编内容单一。设计“AI 森林合唱剧场”:利用 AI 投影在教室墙面生成动态森林场景 —— 溪水流动、杜鹃飞舞、小草发芽,同时播放《春来了》的伴奏音乐;学生佩戴 AI 耳机,耳机中会穿插“杜鹃鸣叫”“溪水叮咚”的音效提示。学生需根据场景与音效,创编 2-4 小节合唱(如模仿溪水“哗啦啦”的节奏),AI 实时记录:一是“声音与场景匹配度”(如是否贴近“轻快流畅”的春天风格);二是“表情投入度”(如是否面带微笑、眼神专注);三是“创编创新性”(如是否使用不同于教材的节奏型)。需注意的是,情境画面不宜过于复杂(如避免过多动画元素),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创编与测评效果。

(二)设计 AI 互动式合唱游戏,丰富多模态测评维度

将合唱技能拆解为“音准、节奏、音色、协作”等子目标,结合教材歌曲设计 AI 互动游戏,每个游戏聚焦 1-2 个目标,同时融入“动作、表情”等测评维度,让多模态测评更“细致化”—— 教师可通过游戏数据,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环节。

以苏少版第三单元《时钟滴答》的《钟》教学为例,该歌曲节奏为“四分音符 + 八分音符”,低年级学生易混淆两种节奏。设计“AI 时钟节奏大挑战”游戏:平板屏幕显示时钟表盘,AI 给出节奏任务(如“3 点到 4 点:四分音符 + 八分音符”),学生需一边演唱对应节奏的乐句,一边用手指在平板上“拨动指针”(如四分音符拨 1 格、八分音符拨半格)。AI 从三方面测评:一是“节奏准确率”(如是否按要求拨动指针);二是“演唱与动作同步度”(如是否做到“唱到八分音符时指针慢拨”);三是“小组协作”(若两人一组,是否做到“一人演唱、一人拨指针”的配合)。游戏设置“青铜 - 白银 - 黄金”三关,难度逐渐提升(如黄金关需加入“弱起节奏”)。

(三)引导学生 AI 辅助创编游戏,深化多模态测评主体地位

低年级学生虽年龄小,但具备“简单创编”的能力,引导他们在 AI 辅助下设计合唱小游戏,既能激发主动性,又能让多模态测评从“教师主导”转向“师生共建”—— 学生在设计与参与自己的游戏时,表现更真实,且能通过 AI 反馈反思自己的学习,实现“以评促思”。

以苏少版第六单元《巧嘴巴》的《乃哟乃》教学为例,该歌曲是土家族民歌,节奏活泼,适合创编动作。教学后期开展“AI 我的合唱小游戏”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简易 AI 游戏制作工具(如“童创 AI”,操作界面为图形化),设计小游戏。某小组设计“AI 土家族歌会”:屏幕显示土家族服饰图案,学生需演唱《乃哟乃》的改编乐句(如加入“乃哟嗬”的衬词),AI 根据“衬词添加合理性”给予“银饰积分”;同时,学生自己设计“摆手舞”动作(如双手左右摆动),AI 捕捉是否做到“动作整齐”游戏设计完成后,各小组互相体验,AI 记录“体验组”的演唱表现与“设计组”的指导能力(如是否提醒体验组“动作要慢一点”)。这种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设计者”,多模态测评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还关注“过程中的创造力与协作力”,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支持 AI 协同乐曲创作,拓展多模态测评内容边界

传统低年级合唱教学多局限于“学唱教材歌曲”,忽视“创作能力”的培养,多模态测评也随之局限于“演唱表现”。AI 技术可降低创作难度,让学生能参与“简单乐曲创作”(如改编歌词、调整节奏),同时将“创作能力”纳入多模态测评,拓展测评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

以苏少版第八单元《美丽的圆》的《法国号》教学为例,该歌曲旋律固定,学生易产生审美疲劳。设计“AI 法国号变变变”活动:学生使用 AI 音乐创作软件(如“小音童创”),软件提供《法国号》的基础旋律,学生可通过“拖拽音符”调整节奏(如将四分音符改为八分音符),或输入文字(如“我喜欢法国号”)自动生成歌词。AI 从三方面测评创作:一是“旋律合理性”(如是否符合音程规律,避免刺耳);二是“歌词与主题匹配度”(如是否围绕“法国号”或“圆形”主题);三是“创作参与度”(如是否独立完成改编,或仅协助小组)。某学生将《法国号》的歌词改为“法国号,圆溜溜,吹起来,真好听”,AI 给予“主题匹配度 90% ”的评价;另一学生调整节奏后,AI 提示“部分音程过大,建议降低 2 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创作内容较简单,但 88% 的学生表示“觉得自己像小作曲家”,创作热情显著提升,多模态测评也从“演唱”拓展到“创作”,更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AI 赋能低年级合唱游戏化教学,以多模态测评为纽带,打破了传统教学“枯燥练习”“单一评价”的困境。通过 AI 技术,低年级学生能在趣味游戏中提升合唱能力,教师能借助多模态数据实现精准教学,苏少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的实践案例也证明了这一路径的可行性。

未来,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如更精准的儿童语音识别、更生动的虚拟情境生成),可进一步优化“技术 - 教学 - 测评”的融合度,让 AI 真正成为“因材施教”的助力,推动低年级合唱教学从“知识传递”走向“素养培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感受快乐、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立项课题《多模态测评支持下低段合唱游戏化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立项号:wjk2025-360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