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赋能路径与效果评估研究

作者

耿豪劼

江苏大学 艺术学院 212000

1 引言: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赋能路径,构建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对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迎来系统性变革的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 。截至 2023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信息传播模式从“单向灌输”向“多向交互”转变,传统思政工作面临三大挑战:(1)思想认知多元化: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削弱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力;(2)载体资源碎片化:传统金字塔式工作结构与数字化网状协同需求脱节,跨部门数据孤岛阻碍资源整合;(3)价值实现分离化:技术应用与人文滋养失衡,部分平台将理论学习异化为“积分打卡”,陷入内容空心化陷阱。本文基于全国多所高校数字化思政实践,结合价值—技术—评估三维框架,探索数字化赋能的创新路径与科学评估机制,助力思政工作守正创新。

2. 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赋能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2.1 理论基础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精准推送,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新生态。同时,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特性,有助于增强教育对象的参与感和情感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2 现实需求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教育对象需求个性化、工作场景复杂化等挑战。传统的 “灌输式” 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数字化赋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路径。例如,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呈现多元化特点,传统教育方式难以精准把握其需求;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支持。

3. 数字化赋能的问题与挑战

3.1 技术伦理与数据安全

数字化赋能过程中,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例如,学生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滥用或泄露,影响其合法权益。此外,算法偏见和技术异化可能导致教育效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

3.2 教育者数字素养不足

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难以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优势。例如,在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时,可能因操作不熟练或数据解读能力不足,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

表1:思政工作数字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及表现

4. 数字化赋能路径设计:构建“双轮驱动”模型

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以价值引领为根基、技术驱动为支撑的系统化路径,如图1 所示。

4.1 夯实数字基座:数据整合与平台重构

构建全域数据池:联通OA 系统、社交媒体、传感器等多元数据源,建立动态更新的思政主题数据库。南京邮电大学打造“南邮智网”数字孪生校园,破除11 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学生行为轨迹全链路分析。

4.2 创新教育场景:沉浸交互与精准滴灌

推行个性化思政方案:基于学情图谱定制育人路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通过算法匹配“红色文旅”实践项目,使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自然融合。

智能预警干预:设定“思想健康指数”,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异常群体。如某国企设定“情绪—绩效—参与度”三维指标,自动标记高风险人员并触发谈心谈话机制。

开发虚实融合课堂:运用 VR/AR 技术活化历史场景。重庆理工大学构建“五育融合 + 数字赋能”生态,在虚拟车间中嵌入劳模精神叙事,使抽象价值观具象化。

4.3 重塑主体关系:人机协同与素养提升

界定人机分工边界:重复性工作(如考勤统计、知识推送)交由AI 处理,“人师”聚焦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等创造性工作。

培育数字素养:建立“强基—培优—领雁”三级培训体系。温州大学开设《数字伦理》《数据挖掘》课程,推动教师从“运用技术”向“驾驭技术”跃迁。

图1 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工作“双轮驱动”模型

5 效果评估体系构建:多维指标与动态反馈

评估实施需注重三结合原则:(1)定量与定性结合:既分析平台日志数据,也通过深度访谈捕捉情感体验;(2)短期与长期结合:既关注课堂即时反馈,更追踪毕业 5 年后职业选择中的价值坚守;(3)内部与外部结合:引入第三方机构审计数据安全与算法公正性。

表2 思政工作数字化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6 结论与建议

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不是“技术 + 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教育生态的系统性重塑。本研究证实:(1)技术赋能需坚守育人本质,警惕积分排名导致的“数字形式主义”,通过价值观嵌入算法(如职业推荐中的红色权重)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2)效果评估应超越数据表象,将“政治认同指数”“行为转化率”作为核心指标,建立动态追踪机制;(3)未来发展须筑牢伦理基座,在数据采集、算法决策中植入隐私保护与公平性原则,防止技术异化。

参考文献

[1] 赵亮等 . 数字化赋能新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索[J]. 中国电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

[2] 喻景文. 将数字技术之“器”与立德树人之“道”深度融合[N].湖南日报,2025-05-29.

[3] 孙楚航,罗亮 . 推进数字思政建设提高网络育人能力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

[4] 王晓华 . 以数智化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升级 [J]. 教育研究,2024.

作者简介:耿豪劼(1995.06),男, 汉族 江苏镇江 工程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5JDSZY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