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忠于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以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为例

作者

谭宇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一、人物背景分析

词作者蒋捷,蒋捷生于宋代将门之家,家境殷实,中进士,而几年以后宋朝就灭亡了。他的后半生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南宋覆灭后,蒋捷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曲作者白栋梁,青年作曲家,钢琴艺术指导。他的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在自述中讲到了在创作时应忠于原作内容去写,尊重历史人物体现时代风格。词作者在创作时有大量的留白所以需要由音乐弥补这段时间上的空白。这种方式进一步丰富了该作品的内容,填充了整个时间线上的空缺,将整个作品的意境表达得更加完美。在这首曲子里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词作者的尊重与欣赏,以及对这首古诗词的深刻思考。

二、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就它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而言,比起文学和造型艺术,是一种更纯粹的意向性对象,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是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它的存在和人的意识活动自始至终有着密切联系。音乐的表达需要主体的参与,这里包含创作者、演奏(唱)者和听众,需要他们以更大量、更强烈的意向性活动去填充和丰富作品的意义构建。从歌词和旋律分析的角度体会创作主体赋予作品的情感意义。

1. 歌词分析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极尽刻画了蒋捷一生的境遇。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少年—歌楼上;壮年—客舟中;老年—僧庐下),将一生的悲欢离苦渗透融汇其中。

2. 歌词韵律分析

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这首词在十三辙韵中采用的“江阳辙”如歌词中的“上”“帐”等。

3. 旋律分析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曲式结构是带引子和尾声的 A— B—C 的并列单三部曲式,速度为慢速,共 35 个小节,调式调性为民族调式 f 羽雅乐,三个部分长度大致相等,结构非常方整。第 5~13 小节为第一乐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句( 2+2 )大跳的音乐进行体现了蒋捷豪放的个性气质,采用扬抑格营造悲凉的氛围。

作品 14~22 小节为第二乐段,是非方整性乐段 (4+5) , 两个乐句属于对比关系,旋律起伏大,象征着词作者经历的各种挫折和磨难以及三个时期强烈对比 。第二个乐句由 2+3 两个乐节构成,开始的一 小节是由主题动机变化而来,加入了一个音并改变 了节奏型,使开始两个四分音符变化为带有十六分 音符的大后附节奏,更加增加了不稳定的感觉,将老 年时期的无力感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品 23~30 小节为第三乐段,是方整性乐段 (4+4) , 两个乐句属于平行关系,其中平行中又有同头异尾 。 第 二 个 乐 句 是 对 第 一 个 乐句 进 行 了 简 单 的 变 化 重 复,第二个乐句将“滴”字所在的小节转换为 6/4 拍, “滴”字的节奏由八分音符变成了四分附点连四分音符

作品 31~35 小节为尾声部分,音乐的材料来自前面第 29 小节和第30 小节, 将最后三个音移高八度,时值也有所延长,最后完满终止于 f

羽雅乐的主和弦上。

三、二度创作与投情

音乐表演者作为创作参与音乐创作的主题之一,对于音乐意义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音乐表演的参与,不仅音乐作品只能停留在乐谱的阶段,不能成为实际的影响,而且如果没有音乐表演者的意向活动音乐意义的生成和填充也将成为一句空话。音乐表演者以自己的意向性活动,参与音乐作品的意义,构建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在尊重作曲家的原则和尊重表演者的原则上怎样做到二者兼顾?茵加尔顿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凡是在演奏中所展示的声音基础复合乐谱所确定的,凡是在演奏中所展示的非声音特性,没有超出乐谱所提示的示意图所规定的总的范围,那么这种演奏就应该说是正确的。正是由于乐谱本身的不完善和不精确,婴儿才为表演的多种可能性和丰富性创造了条件。以《虞美人听雨》为例怎样在符合原谱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意境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技巧处理方面

个别字加入戏曲叠音唱法增添韵味,例如听雨中的“雨”字,第一段少年听雨和壮年听雨两个词组不能唱断,要做到“声断气连”。第二段的的吟叹“Wu”要求精准度气息控制fp(强后极弱),模拟“箫声”呜咽,蕴含愤怒不甘的呐喊,和惨淡人生的悲泣。整体上需要弱声控制,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要求非常高。歌曲的尾声采取渐弱的形式,将整个画面慢慢拉远。

2. 情感层次处理方面

歌曲中三处“听雨”部分,应该感受到少年时的无忧 、壮年时的落寞以及老年时的无力与释怀 。演唱三个年龄段听雨应该用不同的声音状态和表情状态,应做到少年的意气风发、壮年的离恨愁苦国破家亡、老年的了然出世。体现“听雨是雨” $$ “听雨不是雨” $$ “听雨又是雨”的不同人生境界。

例如第三段“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总之,把每一次的作品演唱都当做是与作者(词作者和曲作者)的对话,少一分功利的追求,多一分快乐的体验,少一分技术的考量,多一些内涵的探求,歌唱应该是情感的抒发而不是发声的机器,以歌求道,宁静致远。

参考文献:

1.《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张前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意韵特征——以《虞美人·听雨》为例王志国3. 古诗词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演唱之“韵”呈现 付督4. 歌曲《虞美人·听雨》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技巧 葛思仪5.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分析 郑小宇

作者简介:姓名:谭宇(1998 年),性别 : 女,民族  : 汉族学校 : ,音乐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