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兽医常用药物及使用方法

作者

达娃措姆

曲水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西藏拉萨 850000

引言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日益普及,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风险也随之增加。基层兽医作为一线动物健康守护者,承担着疾病防控、疫病诊断、治疗干预和养殖指导等多重职责。在实际工作中,药物治疗是最直接、最常用的干预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基层条件有限、兽医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存在药物滥用、剂量不当、配伍禁忌等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药物残留超标等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规范基层兽医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提升用药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兽医常用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基层兽医常用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抗生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核心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四环素类(如土霉素、多西环素)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发挥广谱抗菌作用;氟喹诺酮类(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则通过抑制 DNA 旋转酶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阳性菌。第二,抗寄生虫药物,涵盖驱线虫药(如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通过干扰微管蛋白或神经传导杀灭线虫和螨虫;抗球虫药(如磺胺喹噁啉、地克珠利)用于禽兔球虫病;以及杀虫剂(如敌百虫、双甲脒)用于体外寄生虫防治。第三,解热镇痛与抗炎药物,以非甾体抗炎药(如氟尼辛葡甲胺、卡洛芬)为代表,通过抑制COX 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缓解发热、疼痛和炎症。第四,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剂(如维生素A/D/E、铁 / 硒等)用于营养缺乏症防治,以及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短期控制严重炎症或过敏反应。

2 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

2.1 给药途径

基层兽医需根据动物种类、病情及药物特性选择最佳给药方式。肌肉注射适用于水溶性药物(如青霉素、恩诺沙星),注射部位应选择肌肉丰富区域(如牛臀部、猪颈部),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皮下注射适用于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疫苗、部分抗生素),常用于小型动物或幼畜,注射部位通常选在颈侧或肩后皮肤松弛处。口服给药(饮水或拌料)适用于群体治疗(如磺胺药防治鸡球虫病),需注意药物稳定性及适口性,确保均匀摄入。静脉注射用于急重症(如氟尼辛葡甲胺治疗高热),操作需严格无菌,避免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外用给药(如药浴、喷洒)主要用于体外寄生虫防治(如敌百虫杀螨、双甲脎驱蜱),需确保药物均匀覆盖并防止动物舔舐。

2.2 剂量与疗程

药物剂量必须根据动物体重精确计算,过量可能导致中毒,剂量不足则易产生耐药性。例如,恩诺沙星治疗猪呼吸道疾病时,推荐剂量为 2.5-5mg/kg 体重,每日一次,连用 3–5 天;土霉素治疗牛巴氏杆菌病时,剂量为 10-20mg/kg ,连用3–7 天。疗程不足易导致疾病复发,而抗生素滥用可能加速耐药菌株出现,因此应严格遵循推荐疗程,不可随意停药。对于慢性感染(如乳房炎、关节炎),可能需要延长治疗周期,并结合药敏试验调整用药方案。

2.3 配伍禁忌与联合用药

部分药物联用可能降低疗效或增加毒性,如青霉素类与四环素类联用会相互拮抗(四环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青霉素依赖细菌活跃生长才能发挥杀菌作用)。相反,合理联用可增强疗效,如磺胺类药物+ 甲氧苄啶(TMP)通过双重阻断叶酸代谢,产生协同抗菌作用;β- 内酰胺类 + 氨基糖苷类联用可扩大抗菌谱。此外,某些药物禁止混合注射(如头孢类与钙制剂可能形成沉淀),而口服药物也需注意相互作用(如益生菌与抗生素同服会降低益生菌活性)。基层兽医应熟记常见配伍禁忌,避免盲目混合用药。

2.4 休药期管理

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必须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例如,恩诺沙星在猪体内的休药期为 10 天,土霉素在鸡体内的休药期为 5 天,而氯霉素因潜在致癌性严禁用于食品动物。不同药物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时间差异较大,如伊维菌素在牛体内的休药期可达 35 天(脂肪组织残留时间长)。基层兽医应明确告知养殖户休药期,并在用药记录中标注停药时间,防止药物残留超标影响肉类、蛋类、奶制品的安全上市。对于即将出栏或产奶期的动物,应优先选择休药期短的药物或采用非药物防治措施。

3 用药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

在用药过程中,基层兽医需首先确保准确诊断,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避免仅凭经验或盲目使用广谱药物。为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应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即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不多用,避免预防性长期使用,推广按需用药和轮换用药策略。同时,需高度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氟喹诺酮类对幼龄动物软骨发育的潜在影响,以及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抑制免疫功能,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并密切观察动物反应。此外,基层兽医还应加强对养殖户的用药指导,普及科学用药知识,纠正自行购药、随意加大剂量的不良行为,提高养殖户的用药依从性和科学性,共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4 案例分析

某养猪户发现部分育肥猪出现咳嗽、食欲下降、精神沉郁、体温升高( 40-41% )等症状,发病率约 30% 。基层兽医到场后,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病猪呼吸急促,肺部听诊有湿性啰音,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猪群未接种支原体疫苗,近期天气骤变),初步诊断为猪支原体肺炎。为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兽医综合考虑病原特性(支原体无细胞壁,对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和猪群整体状况,最终选择恩诺沙星( 5mg/ kg,肌肉注射,每日 1 次,连用 5 天)进行治疗,因其对支原体、巴氏杆菌等常见呼吸道病原均有较强作用。同时,为缓解应激、促进康复,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增强猪群抵抗力,并加强猪舍通风、降低饲养密度。

治疗 3 天后,猪群咳嗽症状明显减轻,采食量逐步恢复;5 天后病猪基本痊愈,未出现复发。该案例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诊断(结合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合理选药(针对支原体选择敏感药物)以及综合管理(药物 + 营养 + 环境调控)。此外,兽医还建议养殖户后续做好支原体疫苗免疫,并定期使用替米考星或泰妙菌素进行药物预防,以降低复发风险。

结束语

基层兽医作为动物疾病防控体系的重要执行者,其科学用药水平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养殖效益及食品安全。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抗生素类、抗寄生虫类、解热镇痛类等基层常用兽药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规范,重点剖析了合理选药、精准剂量、规范疗程等关键技术要点。研究结果表明,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必须坚持 " 诊断先行 " 原则,严格遵循药物使用规范,科学制定给药方案,并加强养殖户用药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勇军 . 基层兽医正确用药的措施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No.540(12):30.2. 刘倩 . 基层兽医用药不合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33(10):7.3. 谢 应 . 基 层 兽 医 临 床 中 的 合 理 用 药 研 究 [J]. 乡 村 科技 ,2017,No.146(14):79-80.4. 张胜贵 . 浅析基层兽医临床用药误区及对策 [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28(11):210-212.